第A08版:国内

眼中寻常斑马线 牵连文明与安全

多地出台举措 旨在“行有章法”

  217个“电子警察”值守路口,平均每日抓拍百余起,违法行为人将被罚款200元记3分……近年来,“礼让斑马线”行动在全国推广开来,多地明确处罚标准,取得初步成效。
  小小斑马线,一头连文明,一头牵安全。从“要我礼让”到“我要礼让”,执行得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探访。
  今年6月起,杭州进入“礼让斑马线2.0时代”,通过“左进右出”的“Z字形”,让非机动车、行人“绕起来”面对来车方向,看清车辆通行情况;在600多个主要路口设置黄网格线,减少视线遮挡和提高警示。
  在各地的实践中,“电子警察”的非现场执法是最主要的监管手段。
  一个共同点是,各地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的治理,都把明确处罚标准作为第一步,且大多采用“罚款+记分”的方式。其中,深圳市处罚款500元并记3分,安徽合肥市罚款100元至200元并记3分,河北省和天津市对违法行为处以50元罚款。
  在北京灵境胡同西口,记者注意到,路口值守的除了交警,还有文明引导员、交通协管员以及身穿蓝马甲的志愿者。59岁的张阿姨手持“让字牌”,正指挥行人加速有序通过,“现在大家心中有章法,我们帮着维持秩序,通行效率大大提高了”。
  “最近一个月,不礼让行为减少了六成左右。”在灵境胡同西口执勤的西城区交通支队民警告诉记者,开始罚款后,大部分机动车驾驶员都能够依规行事,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问题越发显露出来,比如有的“低头族”在斑马线上开小差,一些电动车、自行车越线逆行。
  对此,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王丽梅认为:“礼让是一种互动,所有交通参与者都尊重各方的路权,才能从整体上打造最优通行环境。享受机动车礼让的前提是,行人和非机动车也依法行使路权,否则同样要受到谴责,交管部门可尝试约谈、通报等方式。此外,要推动交通文明进社区、进校园,让礼让观念深入人心。”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程世东建议,为推动“车让人”常态化,除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还要根据各地区的交通复杂程度,探索升级技术手段,不断改善路口通行环境。“例如,优化交通信号灯相位和配时,科学应用信号控制方式,在人行横道较长的信号灯路口,设置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而对于人流稀疏的路段斑马线,采取行人请求式按钮信号控制,有效平衡人车需求。”
  有专家表示,要通过持续性而非运动式的严格执法,辅以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优化通行环境,让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真正慢得下、停得住,最终将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全社会的文明习惯,推动“要我礼让”向“我要礼让”加速转变。
  记者实测结果证明,斑马线前车让人的守法意识有待提升。
  斑马线前车让人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文明素养,更是法律义务,同时,也彰显着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文化内涵。
  斑马线上秩序井然,行人、机动车都能安全且高效率通过,是双方的愿望。实现这个愿望,除了严格遵守法规外,还需心怀一份换位思考的意识,能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
  今天你是司机,或许明天你就是行人。身份的转换,带来的是考虑问题的视角以及心态的不同。替他人着想,也是在方便自己。其实,如果换位思考,自己的行为就会少了冲动与任性,多了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车让人,人快走”的良性互动。
  车让人并不难做到,从文明素养、守法意识的提升两方面双管齐下,车让人才会蔚然成风。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