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县(市)区新闻

“红马甲”锣鼓队敲出文明新风采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近日,在宿松县凉亭社区烟二组公共祖堂,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锣鼓义工队员几乎每晚都相约来到这里,为87岁的老退伍军人吴正昌老人的丧事进行一番精彩的锣鼓表演。这些义工成员不但不要任何报酬,而且承担着疫情防控宣传的使命。他们运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在助力农村树立文明丧葬新风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凉亭锣鼓义工队是近年来由凉亭镇综合文化站、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贤分会共同组建的志愿服务组织。许多民间锣鼓老艺人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尤其是两名首届乡村文化带头人及沿河街王玉峰红白喜事服务中心更是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千百年来,敲锣打鼓一直是凉亭镇源远流长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农村欢乐喜庆和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断丝弦锣鼓,在当地更是影响深远。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的外出打工创业,从事这种传统艺术的人员越来越少,许多村民几乎只能望锣兴叹,锣鼓成为一种摆设。因此,导致了农村专业乐队高价服务的漫延和盛行,助长了“请乐队”等丧葬陋习的滋生发展。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凉亭镇结合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县政府关于推行丧事从简的相关规定,充分利用新乡贤和民间艺人的专业特长,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发展锣鼓义工队伍。特别是沿河街民间艺人王玉峰每晚两小时的专业锣鼓培训,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年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同时为发展锣鼓义工队伍搭建了良好平台。
  “在全镇375个村民小组中,几乎每个小组平均都少不了两副锣鼓,但能够敲打出优美锣鼓音乐的人员并不多。”据凉亭镇综合文化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各村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的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打锣鼓的能人在不断增多,义工队伍在不断扩大。类似烟二组吴正昌老人的免费服务,只是“小锣鼓”代替“吹鼓手”的一个缩影,更是无数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个典型。近两个月来,锣鼓义工队共为10余户义务服务近100次,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为当地文明乡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锣鼓义工队的水平非常高,他们的到来让我家老人的丧事办得热热闹闹的,我就不用再去花钱请乐队或者请道士做法事了,仅这一项开支至少可以节省4000元,还减少了好多麻烦。”吴正昌老人的家人十分感激地说。
  如今,凉亭镇村民办理丧事请乐队的少了,请道士做法事的少了,丧事简办已开始成为广大村民的共识,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正在悄然形成。
  “下一步,我镇将千方百计寻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力求将文明实践全要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带动群众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综合治理,让新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凉亭镇党委书记尹建军表示。
  通讯员 吴金旺 陈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