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生活在劳动中变样

金河湾里 听脱贫故事

  她的脱贫故事
  口述者简介:桐城市吕亭镇金河村鲍圩组贫困户王秀芳。一家四口人。她的丈夫去世多年,儿子因患有精神疾病长期住院,儿媳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有一孙女正在念小学。王秀芳是这个家庭唯一劳动力。
  这些年,我心里的苦,心里的急,只有我自己知道。可想到这个家要靠我才撑起来,只有我努力拼命的干,才能让媳妇和孙女吃饱穿暖,我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说起来,这个家没有散掉,光靠我自己,再努力拼命也是不行的。还要感谢扶贫政策,给我们家解决了医保、教育、安全饮水等许许多多难题,我的苦少了许多,也不那么急了。
  我知道,帮扶政策好,是党和政府关心我们,可我们自己也不能光想着伸手要。我自己有手有脚,家里孙女还小,我要给她做个好榜样。
  我没念过什么书,又没有什么手艺,光靠我一个人种点田地,赚不了什么钱。2017年,村里的徐小旭书记跟我说,他自己就是搞养殖的,通过他所经营的金河湾公司可以帮助我在养殖方面给家里增加收入。
  我说,行是行,可没钱投入啊。他就说,我的情况可以办扶贫小额贷款,猪仔和饲料的钱也不用急着给,可以缓一缓。
  后来,徐书记和帮扶干部们帮我修了猪圈,还把10头小猪仔和饲料送上门来。他们说,在养殖上有什么不懂的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联系徐书记的公司,他们会派人过来处理。他们还跟我签了保底收购协议,让我放心,猪肯定能卖得掉。
  当年年底,眼瞅着猪肥了,公司和村里领导就主动联系我说,想趁村里年底举办的年味节,帮我把猪卖掉。年味节上,我养的10头黑猪全部卖掉了,赚了17000多元。
  去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只养了3头黑猪,其中金河湾公司收购了2头,另一头猪通过电话订购卖给了外地客户,这一项收入五六千元。养猪收入少了,好在还有政府发下来的低保金、养老金、农业补贴等等,加起来收入也有三万元多一点,我们家不会再过以前那种苦日子了。
  我们这儿的人,都有一股子倔劲,不愿意自己过的比别人差,我也是这样。我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劳动,生活总归会越来越好。
  他的帮扶故事
  口述者简介:桐城市吕亭镇金河村党总支书记徐小旭。他的父亲走得早,母亲听力不好,早早就担起了生活重担。读书时,就想方设法勤工俭学补贴家用,大学毕业后又选择返乡创业,从小商贩做起,最终创立拥有“省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安徽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等荣誉称号的金河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第一次见到王秀芳,她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当时她脚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挂满了汗珠,不过60岁的她,头发已经白了许多。那一次扶贫走访,我和她聊了很久。
  她性格和善,是那种不愿与人红脸的老实人。谈话间,她曾反复说道:“我只有一个孩子,精神上患了病,后半辈子都在围着他转……”王秀芳的儿媳和她一样,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向我提出困难和忧虑时,全然没有考虑到自己。
  王秀芳的辛劳,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是这样的农民。他们都一样,身上闪耀着中国农民的坚韧和顽强。
  在之后几天的时间里,我始终在思索着如何能帮到这家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做什么,我向她讲解了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教育资助、医疗保障、社会帮扶等多种扶贫政策。
  最初,对于这些好政策,我只是提及,她还没有享受到,嘴里却已经总是不停说着感谢。微笑的脸庞上,眼神真挚而又清澈。
  2017年,在村两委和金河湾公司的共同帮助下,王秀芳首次尝试养了10头黑猪,尝到了养殖的甜头。这些年,除了生产经营性收入,还有一系列扶贫政策带来转移性收入,王秀芳一家已经摆脱了贫困的沼泽,走向全新的生活。
  时至今日,每一次到王秀芳家走访,我都会跟她的孙女讲:“你的奶奶是你的榜样和骄傲,她起早贪黑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你也要好好学习,靠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
  而对于我来说,如果能为帮助这家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那有着特别大的意义。
  记者 何飞 通讯员 李江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