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保护长城需筑牢“责任长城”

  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三十二长城是明长城的一段,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烽火台,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雄浑辽阔的古代边塞风情闻名遐迩,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然而,该长城部分墙体近日却遭到严重破坏。(9月4日央视新闻)
  明长城被挖掘机拦腰切断,这样的一幕令人痛心。被破坏的这段长城,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虽然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但犯罪嫌疑人对长城遗址带来的破坏却是不可逆的。这么一座重要的长城遗址却面临保护困境,不免让人唏嘘不已,但这又早已让人见怪不怪了。
  这是因为多地长城保护都面临类似的困境。早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企业在长城周边开挖矿藏、取土建房;甘肃明长城遗址遭农田啃噬;任性“驴友”生火做饭熏黑长城……这类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历代长城测量数据,长城总长21196.18公里,保存较好的不到10%。
  长城太长,跨越好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区域太大、太广也太分散,很难做到全天候盯防,这是监管短板所在。长城既面临自然力量的伤害,又面临人为因素的破坏。比如此次媒体曝光的三十二长城问题,更多原因可能就在于相关部门保护不力。如据了解,犯罪嫌疑人是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该缺口处通行。犯罪嫌疑人文保意识与法律意识的淡薄令人瞠目结舌,而动用挖掘机挖断长城,动静并不会小,当地相关部门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并制止?长城被挖掘机挖断,暴露出的是背后的责任链断裂。
  长城遗址屡屡遭受破坏,长城陷入保护困境难以脱身,暴露的就是多地对于长城、文化古迹保护的疲软,暴露的正是各地“责任长城”的坍塌与沦陷。要保护好“万里长城”,需要进行整体性保护,更需要各地相关部门都能守土有责、“守城有责”,组建与筑牢“责任长城”。这就需要拧紧保护长城各个环节的责任链条,弥补监管短板,而对于失职渎职的相关部门,也要予以严厉问责。对破坏长城、破坏古迹的行为,也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还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
  要筑牢保护长城的“责任长城”,筑牢文物安全防线,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各地相关部门认真履职,才能形成保护合力,拧紧责任链条,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责任闭环”。只有这样,老祖宗留给中华儿女与全世界的共同文化遗产:长城,才不会在我们手上“失守”,文化之根、历史文化遗产才不会被“拦腰挖断”,才能更好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