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副刊

我们都用倒装句


阿占
  阿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出版文学作品十余部,多次推出个人画展并为多部畅销书插画。小说与散文作品发表、转载于《中国作家》《小说月报》《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山东文学》《芒种》《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散文海外版》等报刊,获得泰山文学奖等奖项。
  我们都用倒装句。这句话若换成倒装语境,应该这么说——倒装句我们都用。
  倒装句并非语序混乱,实乃岛城民风爽利、不拘小格所致。这里的人,没有耐心啰唆,说话直奔重点,且要将重点放在句子最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很多时候,倒装句更像居住密码,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岛城呆得年头长短,都能从中听出个虚实。
  倒装句之所以码头气十足,我觉得还是要去打渔的基因里找根本。遥想先祖们在激流恶浪中讨生活,随潮汐派遣心跳,没有任何高科技设施,行于大海,全凭借自然之力和生命原力。船头与船尾需要交流,船上与船下需要交流,船与船之间需要交流……关键时刻,多说无益,也没有条件,况且,靠风传话,话不能长,最重要的内容必须先喊出去,不用多久,彪悍的发音和脆生的语境就被塑造出来了。遇强则强嘛,风大浪大的,不喊也不行啊!终于去声颇多,声声入海,饱含着分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先祖们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每每留给自然的,都是一些勇敢的声响。
  文明洗礼亦洗不去世代相传的风俗。从小,我们被倒装句包围,赞美,鼓励,说教,吐槽。比如,妈妈最爱说,肚子饿了吧你们?爸爸最爱说,喝糊涂了昨天。班主任最爱说,都不好好上课啊你们!我们最爱说,一下子买了两双名牌球鞋人家小明。
  吃过野馄饨的人应该都记得,当年谁不是当街用倒装句下单,老板下五碗馄饨先,然后才拿起铁盘去挑串——入乡随俗,外地人想在这方水土生根发芽,得研究研究倒装句,拜拜码头先!不要以为说几句哈啤酒、吃嘎啦、古力盖、大嫚儿小嫚儿之类的就能糊弄过去,说实话,这些入门级的都是。
  不过,也有尴尬的时候。当青岛男友遇上杭州女友,异地恋你侬我侬,每晚都要微信道晚安。某次杭州女友加班赶策划案,连续熬夜,青岛男友实在心疼,终于问了一句,“啥时候才能睡你”,杭州女友停顿了许久,回,“要睡一辈子的那种”。青岛男友也停顿了。杭州女友追问,“敢不敢嘛”。青岛男友又发了一遍:我说你什么时候睡。
  说点正经的。其实倒装句的使用可早至孔子时代。《论语》的口语化特点,或是拜倒装句所赐,其常规语序改变,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比如“甚矣吾衰也”,比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画风直指孔子年老体衰时,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孔子感叹之深,也是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和无限思慕。又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正确语序应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再比如“吾谁欺?欺天乎”,正确语序应是“吾欺谁?欺天乎”……
  如此这般,就让我们一起站在地平线上,摇头晃脑,重温《学而》里面的倒装句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