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胡前好:老手艺找到新工作

  胡现友是江苏洪泽县人,为了谋生,1980年带着妻儿老小来到宿松湖区,开始在水里讨生活。几十年来,他们依然保持着苏北家乡的许多习俗。胡现友的儿子胡前好,现在已经是一家之主,承接起孝敬父母、教育儿女的家庭重任。过年过节,在胡现好的饭店里,一大家子20多口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为响应政府“渔民上岸”政策,胡前好于2017年带着一家老小上岸居住,他在公路旁建起一幢四间三层的别墅型楼房。在胡前好所在的竹墩村,距离龙感湖东边湖北岸直线距离200米处,还有一个渔民小区。渔民小区共有8栋320户,仅这一个小区就解决了1000多人居住问题。
  上岸住进了楼房,解决了住的问题,工作怎么办?胡前好说这一度成为困扰夫妻俩的问题。“在水上漂了多年,吃的最多的就是鱼,怎么烧鱼也有一些心得,我妻子烧的鱼就特别好吃。我们当时也不知道做什么,就觉得可以搞一个饭店,专门烧鱼。”
  胡前好说,政府对上岸渔民也十分照顾:“当时我们搞这个饭店的时候,办手续都特别快,只要申请了很快就能批下来,这让我们很感动,觉得党和政府已经为我们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情况,并不仅仅是上岸了事。”
  作为“渔二代”,胡前好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尤其是岸上带给他们的稳定,最现实的利好就是孩子读书。“也不需要今天到他家借宿一个月,明天到他家借宿一个月,解决了实际困难,以前看人家孩子考个大学,羡慕得不行,现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上学比从前方便啦。”据胡前好介绍,他的儿子已经在读大学,女儿也在中学念书,这是他上岸之后最乐见的,每天,他的饭店里都有客人光顾,每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
  和胡前好一样,渔民小区里的渔民个个都有了新的身份,有的把眼光投向了生态林,搞核桃、金银花、蓝莓、石榴等生态产业,有的开起鱼馆,跑起运输,门路越走越宽,机会越来越多,他们中从事养殖的约占百分之十,跑运输的约占百分之二十,做各种生态产业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外出务工的约占百分之四十。渔民们的新生活也越来越有滋有味。
  江龙巧和丈夫陈丙陆自从2017年上岸后,便在附近承包了一块鱼塘,“因为之前在船上打鱼打了那么多年,比较在行这个,我们就决定继续养鱼。好的年份有十几二十万的收入,差一点的年份保本是够的。之前儿子儿媳在外地务工,一年也有一些工资收入。”对于安置的房屋,江龙巧十分满意:“干净舒适。”
  竹墩村渔民小区管委会主任刘宝安之前同样也是渔民:“我从小是在船上长大的,我的祖籍在江苏省泗洪县,父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江苏过来这边。”刘宝安介绍,由于其十分熟悉渔民的水上生活,自从2017年上岸被安置在渔民小区以后,他切身感受到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岸上的生活肯定是既安全又卫生的。我记得很清楚,以前在船上生活的时候,由于上一次岸不容易,家里父母亲每上一次岸,就买很多东西储存在那里,但是像蔬菜水果之类的,保存不了多长时间,买了新鲜的猪肉等,也习惯性地用盐腌制,我们经常吃腌制的肉类。”刘宝安说,上岸以后,想吃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到新鲜的,再也不用屯生活物资,“从长远来讲,渔民上岸工程深远地影响着渔民的生活习惯。”
  全媒体记者 付玉 通讯员 司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