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县(市)区新闻

凝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宜秀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如何让广袤的田野迸发出蓬勃向上的新活力?宜秀区立足实际,高位谋划,抓主抓重,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明确“2345”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双七工程”和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一项项务实举措逐一落地,成效不断显现,如今的宜秀,在振兴路上目标明确,越走越稳。
  宜秀区立足实际,高位谋划,抓主抓重,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明确“2345”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双七工程”和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做好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制度是迈开的第一步,更重要是落实。今年以来,宜秀区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建产业发展、农文旅、规划、政策资金保障、社会治理、督查考核、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七个工作专班,制定七大专班工作方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力有序。
  谋划衔接项目库建设,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加大项目储备,组织各村(社区)积极申报衔接项目,按照区乡两级论证情况,对于有发展前景、谋划合理的项目及时补充纳入衔接项目库,全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带动群众增收。实行“周调度”,每周对项目建设单位和主管行业部门进行调度,适时掌握项目进展状况和资金支出情况,规范项目建设流程和资金使用管理,以加快衔接项目建设进度倒逼资金支出进度。开展专项调度,组织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对乡镇(街道)和行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扶贫项目开展专项调度,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素保障需要持续提升,包括在落实用地、资金和人才保障方面,今年以来,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各类资金共计7000多万元,全年累计完成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千人次,向全区10个村(社区)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共计30人。
  强化产业先导促进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振兴为基础。今年以来,宜秀区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即做大绿色蔬菜产业、做强生态渔业产业、做精特色茶叶产业、做优特色优质小红稻产业、做良四季经果产业、做美花卉苗木产业等;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培育融合主体,实施“农业+”多业态发展;打造产业融合载体,高标准建设国家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六大产业持续推进。生态茶叶品牌影响持续扩大。全区现有茶园面积8210亩,目前已确定全区茶叶品牌名称为“龙山凤水”,并请国家一级画师、美术师吴国亭老先生题写“龙山凤水”名称,完成“龙山凤水”品牌包装设计制作工作。绿色蔬菜面积持续扩大。总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大棚栽培1720亩,露地栽培4397亩,水生蔬菜近6000亩,全年总产3万吨。10亩以上规模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共计24家。特色稻向科技发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签订《红稻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红米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合同,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优质红稻产业化,全区粮食稳产增产,预计达8.52万亩,3万吨。四季经果卓有特色。果园总面积9772亩,目前新建基地3个,其中杨亭500亩精品果园已完成规划选址、设计图纸编制工作。有序推进高标准示范园建设,加强老果园的更新和改造,加强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广,加强与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省农科院、安农大、六安果树研究所进行深度合作。生态渔业转型发展。以双山湖省级水产良种场建设为契机,推进“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大枫社区智能工厂化养鱼基地已经投产。花卉苗木有序推进。已建立基地20个,3760亩,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已完成立项、选址、正在协调资金和落实经营主体。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至8月底,全区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7家,农产品加工值23亿元,农业产值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36∶1。
  农文旅有机结合。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润家等荣获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五横乡杨亭村获得2021年首届“安徽美丽茶村”称号,龙泉生态等13家企业荣获市级示范点。整合项目资金1200万元启动小龙山民宿示范点建设,五横乡悦客民宿已经投入使用,进一步丰富宜秀旅游业态产品。
  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宜秀区始终坚持推进多规合一,优化村庄布局,编制村庄规划,落实好用地保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坚持示范引领,高标准打造8个乡村振兴特质示范村庄。
  乡村治理卓有成效。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实施“三长”制,科学设置539个基本网格,组建2004名睦邻长、单元长、联防长队伍。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法律服务站(室)建设,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建设平安和谐乡村。继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区公安分局等多部门多个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平安宜秀建设,打造了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信访三无村。深入落实“双提升”工作,开展“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各级各部门累计走访2.1万多户。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派出所长、包村民警进入乡村班子。开展进京访、集体访化解专项攻坚行动,取得良好成绩。
  乡村建设蹄疾步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行“环卫一体化”工程,全部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有效处理,全区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21年,全区预计完成改厕任务1260户,已完成419户。2020年申报的2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进度达100%,达到序时进度。2021年申报的2个省级中心村规划编制已完成,正在走招标程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加强监管,专项整治河湖“五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初具成效;全面开展长江流域禁退捕工作,全面完成船舶专项行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领,综合实施农村绿化、亮化、美化“三化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2%,绿化率达48%。成功创建安徽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各1处。2013年以来,获批省级美丽乡村20个、市级15个,今年在建2个省级中心村,待验收2个省级中心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如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宜秀人民正以勇立潮头之势,凝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通讯员 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