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理当依法严惩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件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检察机关起诉假冒注册商标罪、串通投标罪、侵犯商业秘密罪、虚假广告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重点罪名1.8万余件4.1万余人。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是从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的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类案件中筛选出来的。
  (8月8日《法治日报》)
  当前,我国持续加大公平竞争治理,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不能否认的是,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仍然存在。从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看,有人利用行业协会操纵商品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黑恶势力犯罪向某些行业领域渗透;有人通过直播方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还有人捏造竞争对手允许用户发布违规内容的材料,并通过他人向监管部门举报,导致对手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检察机关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等多重维度,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假冒注册商标、商业贿赂、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犯罪行为,彰显检察机关严惩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的鲜明态度,有力震慑不法分子,维护市场规范秩序,净化市场营商环境。同时也应看到,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类犯罪一般为智力型犯罪,行为人往往以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掩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利用新技术手段犯罪,隐蔽性较强,打击和预防难度加大;加之刑民交叉、行刑交叉情况突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
  最高检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示范意义,体现了检察机关在惩治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方面的主动担当作为。比如,典型案例中,检察机关深挖售假主播背后产业链条,对售假商家等上游犯罪进行全链条打击;准确认定采取流量攻击妨碍、破坏竞争对手网络服务的行为性质,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行刑衔接双向联动,形成打击垄断行为合力;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相关职务犯罪积极引导侦查,调取上游资金流水等证据,准确锁定行贿资金来源。这对执法、司法机关办理类似案件,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也向社会明示了破坏竞争秩序行为刑事制裁的边界。比如,对网络直播带货来说,不论是供货商、营销商,还是主播及直播团队其他参与人员,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都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与线下销售相比,直播带货产品销售更多、更远,且具有网红效应,如果直播售假,危害性也更大,因而理应受到严厉惩罚。
  维护以竞争为核心的基本运行机制,保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既需要执法、司法机关合力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违法犯罪,也需要所有市场主体认识到挑战法律权威的严重后果,在经营过程中学会诚信、守法,在市场竞争中守住底线、不触红线。□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