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城事

扎根乡村教育利用当地资源厚植爱国情怀

龙鹏飞:让思政课“有滋有味”


  今年,《安庆晚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再寻“最美家乡人”,围绕“乡村振兴”,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征集渠道已经开通,您可以拨打新闻热线0556-5325910或通过邮箱anqingwb@163.com等,推荐身边的“最美家乡人”,《安庆晚报》将择优编采报道。
  活动结束后,《安庆晚报》将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对所有候选案例进行公开评审,评出安庆十佳“最美家乡人”。□ 全媒体记者 程呈 文/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
  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为“大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沛的养料。在宜秀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罗岭镇中心小学,教师龙鹏飞用好用活乡村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激活“大课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带领孩子们书写“奋斗之志”。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金秋时节,行走于农田沃野,处处尽显生机。10月14日,一节采用知识竞答方式的“大思政课”如往常一样进行。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句话悼念的是谁?”“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先生将名声和个人利益视作粪土,将自己投身于发扬国威的事业中,壮大了祖国社稷。”在孩子们纯洁、阳光、自信的眼神中,一颗爱国的种子已深深埋下,不断生根发芽。
  乡村小学一般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落后,思政课的开展和创新面临着不少瓶颈。如何破解?龙鹏飞等乡村教师们做了许多探索。
  今年7月,“皖事通”平台宜秀区专栏推出“邓稼先故居VR展”,给了龙鹏飞深刻启发:“邓稼先是咱们安庆人的骄傲,为何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讲好中国好故事呢?”
  龙鹏飞将想法付诸现实,他四处搜集整理邓稼先相关资料。在其组织带领下,学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围绕邓稼先爱国事迹的“大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把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爱国文化融入课堂中,带领学生参观邓稼先故居,把邓稼先的故事、语录、文章开发成教学资源,使思政课堂接地气、有内涵。
  谆谆教诲,念兹在兹。孩子们听得起劲儿、学得带劲儿。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无形中激励着孩子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龙鹏飞说,从“小切口”施教“大主题”,上好“大思政课”,对引导孩子们打好人生底色有着重要意义。
  换一种方式“说教”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龙鹏飞看来,要上好“大思政课”,需转换思路,换一种方式“说教”,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
  “云导游”就是龙鹏飞“大思政课”的教学成果之一。随着绿幕拉下,摄像镜头开启,学生们化身云导游,依托于“邓稼先故居VR展”,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在他们口中娓娓道来。
  罗岭镇中心学校601班杨博文同学化身云导游时,是这样介绍邓稼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氢弹的研究中。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发展,他隐姓埋名28年,在1986年6月23日才被公布于世,我们应该像邓稼先爷爷学习。”
  “比起教师说,让孩子们自己讲邓稼先、演邓稼先,能让他们对邓稼先精神感悟更加深刻,有利于爱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深度传播。当每个孩子深情、生动地化身讲解员时,一颗颗爱国种子已经深耕在他们心中了。”龙鹏飞说。
  这些教学成果都是龙鹏飞的“金点子”,他将德育课堂“搬”出教室,让“大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范围,而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扎根乡村教育建亲子网站让学生受益
  1980年出生的龙鹏飞出生在罗岭,扎根在罗岭。从青春年少到年逾不惑,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他在教育这方“田园”上耕耘了23年,用心用情浇灌着乡村教育这片乐土。
  和所有乡村小学一样,罗岭中心小学里留守儿童居多。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突出。2011年龙鹏飞赴上海学习,让他产生了将互联网引入农村课堂的想法。
  回到罗岭,亲子网站“彩虹桥”应运而生。龙鹏飞为每个孩子建立个人主页,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都被收集记录在网站上。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可以随时登陆网站,查看孩子情况,通过打电话、留言等方式给予正向激励,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弥补家庭亲情缺失,感受家的温暖。
  “彩虹桥”创立11年来,已在罗岭镇实现全覆盖,受益学生累计达2600多人。“以前孩子们显得怯生生的,通过‘彩虹桥’,孩子们乐于表现、乐于展示,自信了不少。”龙鹏飞告诉记者。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彩虹桥”不再是一个简单记录孩子成长的网站,而是一种连接学校和家庭、连接教师和学生、连接教师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在省内外学校被复制推广,为留守儿童建起一座座色彩斑斓的“彩虹桥”,帮助他们走向人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这些年来,许多地理位置优越的名校都曾向龙鹏飞抛出橄榄枝,但他都一一婉拒。他坚定地说:“我来自农村,农村培养了我。我留在这儿,想把知识传递出去,实现良性循环,让这里越来越好,农村的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才是我最爱并为之要坚持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