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豪宅”为何像“堡垒”?
——岳西县文保单位胡叶吉故居
公元前207年,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饭局——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不同于之前的刘邦,在这座早已投降的城市里,他和他的部下,进行了古代战争常见的屠杀、抢劫、纵火等一系列野蛮而灾难性操作之后,就张罗着带着抢来的钱和女人回到家乡。
此时,有位姓韩的儒生,劝项羽利用关中的优势,定都关中称霸。对此,眼瞅着大秦的宫殿已经烧成一片废墟的项羽表示了拒绝,除了硬件上的考量,他还有一个更主观的拒绝理由:“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古时候从来不缺敢于嘲讽当权者的儒生,这位韩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勇敢地嘲讽项羽道:“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可以想见,以项羽的小心眼,批评他像只猴子在冒充人,还顺带把他如此热爱的家乡人全部带进去了,会是什么结果。创作这个成语的韩生,如同古代无数嘲讽当权者的儒生一样,被权力无情杀害。
想必有文化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这个出自《汉书》的典故,便是成语“衣锦还乡”“沐猴而冠”的出处。当然,更早的《史记》也有类似记载,细节略有不同,大体意思差不多。
按理说,在这个典故中,项羽的形象算不上正面,再加上众所周知的乌江自刎结局,其对“衣锦还乡”有执念的思想和行为,后人应当纳入“不提倡”“不鼓励”的范畴。
然而,现实情况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对“衣锦还乡”有着极为特殊的执念,项羽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晚清时期,长期在湖北武汉经商的胡叶吉,就在家乡潜山县后北乡金垅岗花8担银元建了一座房子,好好地秀了一把“衣锦还乡”。8担银元什么概念呢?一担银元大约有2000枚,8担就是16000枚。由于时代不同,物价不同,银元的购买力也不同。
以当时银元的购买力而言,这属于妥妥的巨款了——胡叶吉生于清咸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854年。既然是晚年回乡建房,那建房时间怎么也得在1900年左右吧。而在1901年,每块银元大概可以买44斤大米。当然,我们不能用米价简单换算,要知道,当时普通百姓生活条件很差,每年大概有一半的收入要用于买米……估摸着,当时这8担银元不说接近“一个小目标”,怎么也得算个千万元吧。
他怎么就这么有钱呢?这就要从他出生的那一年说起了——正是这一年的正月,太平军第一次攻克潜山县城。
之后的数年前,太平军与清军在潜山不断“拉锯”: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清军占领潜山,十二月,太平军再克潜山;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清军占领潜山,十月,太平军又取潜山。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太平军与清军在小池驿激战,因清军援兵齐至,太平军失利,撤走桐城,清军取潜山,方才结束。
这些史料上枯燥无聊的文字,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他们包括参战双方的官兵,以及战争所在地的无辜百姓。
试想一下,在人们常常自诩“文明”的21世纪第三个十年,身处武装冲突之地的老百姓依然免不了要面对人道主义危机,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中,无辜百姓会有着什么样的惨痛经历呢?
安庆城,便是一位未死的见证者——1861年9月,清廷治下的湘军曾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大索三日”,伏尸塞道,血流成河,他们屠杀淫掠的对象,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在2068年后,安庆城下的“儒生”曾国藩,并没有比咸阳城外的“军阀”项羽更文明。
然而即便是再糟糕的时代,也总会有一些幸运儿,胡叶吉就是晚清的幸运儿之一——他在经商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把茯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许多朝廷高官也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个在童年近距离接触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人道主义灾难的人,大概率会在成年后以某些举动表现出那些灾难对他的影响——胡叶吉在晚年衣锦还乡时就表现出来了——在修建私家豪宅时,他对安全尤为重视,甚至可以说,他在以建设堡垒的标准建设自家居所。
保护人说文物:
胡叶吉故居所在的金垅岗,位于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
“胡叶吉故居三进两厢式四合院,外加左右披屋,总共37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布局严谨科学,建造规整,做工极为精细。据其家人介绍,屋瓦全部掺入铁砂烧造,坚硬如铁,石料全部9寸见方,打磨平整,建造时就花了8担银元。”11月9日,岳西县响肠镇文化中心主任方武介绍,胡叶吉故居的最大特点是,不求华丽,只求坚固。其根基使用的均是八寸见方、四米以上的条形石块,墙体用筛选的黄泥掺石灰烧制的三六九规格青砖与桐油掺石灰制作的刀泥铸成,屋面盖瓦用黄泥掺铁矿沙烧制,此瓦从屋顶掉到地面都不破碎。如此讲究建筑材料,实属罕见。该故居除大门西侧的两间被改建外,其余皆保存完好,现仍由其后裔居住。
全媒体记者 何飞
此时,有位姓韩的儒生,劝项羽利用关中的优势,定都关中称霸。对此,眼瞅着大秦的宫殿已经烧成一片废墟的项羽表示了拒绝,除了硬件上的考量,他还有一个更主观的拒绝理由:“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古时候从来不缺敢于嘲讽当权者的儒生,这位韩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勇敢地嘲讽项羽道:“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可以想见,以项羽的小心眼,批评他像只猴子在冒充人,还顺带把他如此热爱的家乡人全部带进去了,会是什么结果。创作这个成语的韩生,如同古代无数嘲讽当权者的儒生一样,被权力无情杀害。
想必有文化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这个出自《汉书》的典故,便是成语“衣锦还乡”“沐猴而冠”的出处。当然,更早的《史记》也有类似记载,细节略有不同,大体意思差不多。
按理说,在这个典故中,项羽的形象算不上正面,再加上众所周知的乌江自刎结局,其对“衣锦还乡”有执念的思想和行为,后人应当纳入“不提倡”“不鼓励”的范畴。
然而,现实情况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对“衣锦还乡”有着极为特殊的执念,项羽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晚清时期,长期在湖北武汉经商的胡叶吉,就在家乡潜山县后北乡金垅岗花8担银元建了一座房子,好好地秀了一把“衣锦还乡”。8担银元什么概念呢?一担银元大约有2000枚,8担就是16000枚。由于时代不同,物价不同,银元的购买力也不同。
以当时银元的购买力而言,这属于妥妥的巨款了——胡叶吉生于清咸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854年。既然是晚年回乡建房,那建房时间怎么也得在1900年左右吧。而在1901年,每块银元大概可以买44斤大米。当然,我们不能用米价简单换算,要知道,当时普通百姓生活条件很差,每年大概有一半的收入要用于买米……估摸着,当时这8担银元不说接近“一个小目标”,怎么也得算个千万元吧。
他怎么就这么有钱呢?这就要从他出生的那一年说起了——正是这一年的正月,太平军第一次攻克潜山县城。
之后的数年前,太平军与清军在潜山不断“拉锯”: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清军占领潜山,十二月,太平军再克潜山;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清军占领潜山,十月,太平军又取潜山。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太平军与清军在小池驿激战,因清军援兵齐至,太平军失利,撤走桐城,清军取潜山,方才结束。
这些史料上枯燥无聊的文字,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他们包括参战双方的官兵,以及战争所在地的无辜百姓。
试想一下,在人们常常自诩“文明”的21世纪第三个十年,身处武装冲突之地的老百姓依然免不了要面对人道主义危机,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中,无辜百姓会有着什么样的惨痛经历呢?
安庆城,便是一位未死的见证者——1861年9月,清廷治下的湘军曾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大索三日”,伏尸塞道,血流成河,他们屠杀淫掠的对象,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在2068年后,安庆城下的“儒生”曾国藩,并没有比咸阳城外的“军阀”项羽更文明。
然而即便是再糟糕的时代,也总会有一些幸运儿,胡叶吉就是晚清的幸运儿之一——他在经商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把茯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许多朝廷高官也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个在童年近距离接触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人道主义灾难的人,大概率会在成年后以某些举动表现出那些灾难对他的影响——胡叶吉在晚年衣锦还乡时就表现出来了——在修建私家豪宅时,他对安全尤为重视,甚至可以说,他在以建设堡垒的标准建设自家居所。
保护人说文物:
胡叶吉故居所在的金垅岗,位于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
“胡叶吉故居三进两厢式四合院,外加左右披屋,总共37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布局严谨科学,建造规整,做工极为精细。据其家人介绍,屋瓦全部掺入铁砂烧造,坚硬如铁,石料全部9寸见方,打磨平整,建造时就花了8担银元。”11月9日,岳西县响肠镇文化中心主任方武介绍,胡叶吉故居的最大特点是,不求华丽,只求坚固。其根基使用的均是八寸见方、四米以上的条形石块,墙体用筛选的黄泥掺石灰烧制的三六九规格青砖与桐油掺石灰制作的刀泥铸成,屋面盖瓦用黄泥掺铁矿沙烧制,此瓦从屋顶掉到地面都不破碎。如此讲究建筑材料,实属罕见。该故居除大门西侧的两间被改建外,其余皆保存完好,现仍由其后裔居住。
全媒体记者 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