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
新华社记者在大别山创办《皖西日报》
76年前,也就是1947年的11月,在大别山里,发生过许多对未来有着深刻影响的大事。
是年11月9日至12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在太湖县刘家畈胡氏新祠召开三纵队旅以上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这就是有名的刘家畈高干会议。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区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并分别在中共皖西区委、军区、行署之下设立皖西一、二、三3个地委、3个军分区和3个专员公署。
3日后,即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委及皖西行署、皖西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
同月,中共皖西区委决定创办区委机关报《皖西日报》。新华社随军记者方德,担负起筹建皖西日报社的重任。
考虑到当时的客观条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即便方德是一位1938年就奔赴延安的老同志、一名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过的富有新闻工作经验的老记者。
首先,要解决缺人的问题——找到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就很难,有相关工作经验者更是稀缺。方德毕竟是老记者,深知“脚力”的威力,他骑着一匹川马奔走在群山之间,很快召集了一批适合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才,搭起了报社最初的“架子”:来自山西的和蔼可亲的“老八路”杜恒贤,从贵阳来投奔革命的文字基本功扎实的编辑罗琼(化名藜蒺),写一手漂亮钢板字的东北人王辉,爱音乐、爱写诗的文艺青年王兆乾……
同时,要解决缺物资的问题——专业印刷机、新闻纸都很难找到。方德和同事们费了好大力气,请来两名石印工人,找来一块印刷石板,这已经是当时的岳西大山里能找到的最好的印刷团队和设备了。至于纸张,只能使用岳西当地作坊生产的皮纸。
还有,要解决缺新闻来源的问题——当时的岳西由于国民党大功率电台干扰,收听中央的电讯稿十分困难。好在,军区为支持办报,将一台战场上缴获的美国制造报话机拨给报社,报社还能收听到新华广播电台深夜的口语广播。恰好还有新华社记者杜宏在报社暂住,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自己创造了一种速记法,在最初一段时间担起了抄录中央新闻的任务。
于是,就在方德接到任务的当月,也就是1947年11月,在岳西县腾云庙储家花屋(今为莲云中心学校)《皖西日报》创刊号正式出版了。当时的《皖西日报》为四开四版,由于没有专门的发行机构,报纸都是按照老解放区送“鸡毛信”的方式进行传送,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开始借此传遍皖西解放区。
办报,是一项如此振奋人心的事业,以至于许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王兆乾依然心潮澎湃:“多好的战士啊!他们从太行山下来,经过转战,又挺进了大别山,过着比老解放区艰苦10倍的生活。粮食匮乏,衣衫褴褛,医药来源断绝,敌人以几十倍于我的兵力疯狂‘扫荡’,大别山能坚持下去吗?要坚持多久?战士需要鼓舞,需要了解全国各战场的形势,需要明了自己的艰苦斗争将牵制住大量的敌人,好让兄弟部队在外线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报纸,无疑是有力的宣传工具。”
同样在许多年后,王兆乾依然记得当年20岁的他在《皖西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报道。这篇题为《茅山上的斗争》的长篇通讯,记载了岳西县茅山(今属五河镇)下我军休养所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在面对敌军“扫荡”时,在缺少战斗人员和武器的条件下,以少量人不断轮回出现造出战斗部队的声势威慑迷惑敌人,并最终在群众的掩护下转危为安。
是年11月9日至12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在太湖县刘家畈胡氏新祠召开三纵队旅以上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这就是有名的刘家畈高干会议。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区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并分别在中共皖西区委、军区、行署之下设立皖西一、二、三3个地委、3个军分区和3个专员公署。
3日后,即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委及皖西行署、皖西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
同月,中共皖西区委决定创办区委机关报《皖西日报》。新华社随军记者方德,担负起筹建皖西日报社的重任。
考虑到当时的客观条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即便方德是一位1938年就奔赴延安的老同志、一名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过的富有新闻工作经验的老记者。
首先,要解决缺人的问题——找到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就很难,有相关工作经验者更是稀缺。方德毕竟是老记者,深知“脚力”的威力,他骑着一匹川马奔走在群山之间,很快召集了一批适合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才,搭起了报社最初的“架子”:来自山西的和蔼可亲的“老八路”杜恒贤,从贵阳来投奔革命的文字基本功扎实的编辑罗琼(化名藜蒺),写一手漂亮钢板字的东北人王辉,爱音乐、爱写诗的文艺青年王兆乾……
同时,要解决缺物资的问题——专业印刷机、新闻纸都很难找到。方德和同事们费了好大力气,请来两名石印工人,找来一块印刷石板,这已经是当时的岳西大山里能找到的最好的印刷团队和设备了。至于纸张,只能使用岳西当地作坊生产的皮纸。
还有,要解决缺新闻来源的问题——当时的岳西由于国民党大功率电台干扰,收听中央的电讯稿十分困难。好在,军区为支持办报,将一台战场上缴获的美国制造报话机拨给报社,报社还能收听到新华广播电台深夜的口语广播。恰好还有新华社记者杜宏在报社暂住,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自己创造了一种速记法,在最初一段时间担起了抄录中央新闻的任务。
于是,就在方德接到任务的当月,也就是1947年11月,在岳西县腾云庙储家花屋(今为莲云中心学校)《皖西日报》创刊号正式出版了。当时的《皖西日报》为四开四版,由于没有专门的发行机构,报纸都是按照老解放区送“鸡毛信”的方式进行传送,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开始借此传遍皖西解放区。
办报,是一项如此振奋人心的事业,以至于许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王兆乾依然心潮澎湃:“多好的战士啊!他们从太行山下来,经过转战,又挺进了大别山,过着比老解放区艰苦10倍的生活。粮食匮乏,衣衫褴褛,医药来源断绝,敌人以几十倍于我的兵力疯狂‘扫荡’,大别山能坚持下去吗?要坚持多久?战士需要鼓舞,需要了解全国各战场的形势,需要明了自己的艰苦斗争将牵制住大量的敌人,好让兄弟部队在外线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报纸,无疑是有力的宣传工具。”
同样在许多年后,王兆乾依然记得当年20岁的他在《皖西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报道。这篇题为《茅山上的斗争》的长篇通讯,记载了岳西县茅山(今属五河镇)下我军休养所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在面对敌军“扫荡”时,在缺少战斗人员和武器的条件下,以少量人不断轮回出现造出战斗部队的声势威慑迷惑敌人,并最终在群众的掩护下转危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