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特别报道

1949年4月24日

《安庆日报》的前身《安庆新闻》创刊号诞生


  “请给我一份!”“我也要一份!”……时光拉回到1949年4月24日,安庆街头出现这样一幕:一群人围住一位手捧一摞报纸的年轻人,他们在讲出自己的愿望同时,投以渴求的目光。
  市民渴求的那份报纸是《安庆新闻》。走在安庆的街巷之中散发报纸的,是周绪中,是胡晓肇……他们正是《皖西日报》的那群年轻人。
  其中的变化,还要从一个多月前,也就是1949年3月说起。
  一头骡子,一块“石板”,一台三灯直流收音机……十多个人,收拾好皖西日报社本就不多的家当,从六安出发,前往下一个办报的地点——省城安庆。
  当这支“新闻先遣队”经桐城抵达集贤关外时,安庆城还没有解放。
  他们等待着,在城内守敌的炮击和敌机的轰炸中,等待着。他们知道,安庆周围各县已经先后解放,集贤关、海口洲、广济圩三路要塞也被我军占领。也就是说,此时的安庆,是国民党政府在安徽长江北岸的唯一一座孤城。解放军“围而不攻”,避免了城内的建筑和人民生活遭受战火侵扰。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这篇消息——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等待中的“新闻先遣队”,在一线目睹了这一伟大胜利的发生。
  很多年后,胡晓肇回忆起那个不凡的夜晚时,写出的文字依然满怀深情:“突然,仿佛是天边响起闷雷般的巨响,只见枞阳铁板洲方向原本漆黑的夜空已被染成红色,那响声就像一锅煮沸了的粥……那是万炮齐发才能有的巨响。”
  在获悉我军胜利渡江之后,安庆城内守敌坐不住了。4月21日上午10时,安庆守敌就开始弃城向南岸逃遁。晚上10时,城内仅有自卫团3个连计300余人兵力。4月22日下午6时,我军向城内兵分几路发起总攻,到午夜12时,已消灭了大部分守城之敌。
  4月2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等军政机关及所属人员分别由集贤门、枞阳门整队入城,一举解放了安庆古城。
  就在此前,等待中的“新闻先遣队”重新编制,一部分以“安庆支队”为代号,继续执行既定命令:进安庆,办报纸!“安庆支队”成员,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还有许健生、朱冠东、董德润等人。另一部分,则奔赴南京,接收国民党新闻机构。新华社记者方德,则继续随军直驱大西南,并在雪域高原继续记者生涯。
  23日清晨,“安庆支队”奉命在桃园(今属宜秀区大龙山镇)集结,组建成安庆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新闻出版科,随攻城部队进城,接管敌新闻机构:《皖报》《新皖锋报》《民报》,以及正中书局。
  为了向安庆市和安庆地区的广大群众宣传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新解放区的一系列新政策,市军管会和市委决定创办一张人民的报纸。在进城当晚,就下达了“明天一定要出报”的指示,指出:“安庆原有几家报纸,现在都勒令停刊了,我们应该出版自己的报纸来满足全市人民的要求。”
  “安庆支队”首先接收了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机关报、当年安庆城最大的一家报纸——《皖报》。虽然报社的负责人早已逃跑,编辑也只有一人留下来,但好在工人师傅、职员、报务员、译电员留了下来,并表示愿意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服务。而且,正是在他们的保护下,电台、收报机、纸张、油墨、手摇对开机、字模、铸字机等印刷器材都没有遭到破坏。
  相较于在大别山办报时使用的,此时的设备器材可谓十分先进了。
  时间紧迫,创刊人员在接收《皖报》的同时便开始积极筹备《安庆新闻》的出版工作。他们利用电台、收音机抄收了新华社的电讯稿,利用《皖报》的印刷厂进行排印。
  从24日凌晨3时开始发稿,经过一昼夜的努力,24日上午,崭新的《安庆新闻》创刊号诞生了。
  很多年后,胡晓肇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喜悦:“我们新闻出版科也就是原皖西日报的部分人,上街头散发、张贴时,真比打了一个大胜仗还高兴,两天多没有合眼的疲劳早已消失得干干净净。第一期两千份,很快散发、张贴完毕。”
  《安庆新闻》,就是今天的中共安庆市委机关报——《安庆日报》的前身。本版稿件由全媒体记者何飞整理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