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视点

农作物渴了有水喝,饿了有肥料

高效农业:在田野上放飞梦想


  棚外热浪滚滚,棚内凉爽湿润。桐城市大关镇王集村一家大型家庭农场,一座座大棚内植物茂盛、生机盎然。偌大的农场,看不到几名工作人员,智能水肥一体机和大棚顶上的数据线,实时监控着整个温控大棚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土壤的含水量、营养值等。7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高科技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
  种菜用上高科技智慧大棚巧增收
  看中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2016年,这家名为明月湾的家庭农场落户大关镇王集村。王集村党总支书记卢正泽介绍,该农场总投资约1000万元,占地200余亩,是一家集种植、养殖、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化、原生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大关镇第一个田园综合体。现建有连栋温室20亩、钢构大棚30余亩、猪舍2000平方米,种植各类精品果树80余亩,各种农业机械设备齐全。
  “土壤温度26摄氏度,土壤湿度80%,空气温度25摄氏度,空气湿度55%。”在农场一处草莓温控大棚里,工作人员打开设备终端,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等多项数据一目了然。
  农场技术负责人邢爱林介绍,在这个智能化的大棚内,除了设备检修、卫生保洁等需要人工现场处理外,工作人员平时只需动一动按钮就可以实现温室水肥、卷帘、补光等远程管理,让农作物“渴了有水喝,饿了有肥料”。
  边说边操作,邢爱林手指一动,大棚顶层的遮阳网就缓缓地合上,一侧7个冷风机同时开始转动,另一侧清水流过水帘,大棚内的温度很快降了下来。“夏季温度高,室外植物生长受影响,但有了这个智慧大棚,理论上3秒钟就可以实现快速降温,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6至25度,有利于植物生长。”
  邢爱林又点了点手机,大棚顶上的自动喷淋系统随即打开,几百个喷头开始洒水,清水均匀地喷洒到每一个角落。“一个喷头的喷洒半径是2米,整个大棚10分钟内可以全部喷洒完毕。如果是以前挑水作业的话,像这样一个大棚的工作量10个人需要两天才能完成。”
  “大棚有了众多高科技,如果仅仅种植蔬菜,那是不划算的。”邢爱林说,棚内主要栽种火龙果、夏黑等高价值农作物。“通过这个大棚,我们种植的水果可以提前一个月上市,待别人水果上市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售完了,而且还能卖个好价格。”
  记者还注意到,大棚充分利用空间,各种农作物分层次种植,如上方搭建架子种植葡萄,下方则种植西瓜、蔬菜等,每个区域层次分明,各司其职。“这是立体种植技术,不仅时尚美观、操作简单,还能节水省肥。”邢爱林得意地说,“种‘高楼’农作物,向空中要面积,空间利用率是一般大棚种植的2至3倍,产量是普通大棚种植的2.5倍,是传统种植的3.5倍。”
  生态循环农业降本增效环保
  农场内,不时传来猪叫声。记者走进农场的生态养殖区,只见里面一个个猪舍内,百余头小猪正在欢快地吃食。农场负责人陈宗明介绍,农场养猪年出栏大概在4000头左右,而猪粪直接冲入猪舍下面的沼气池,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液由智能水肥一体机直接输送到地头,用来喂鱼或浇灌农作物,而生产的农作物又可用来喂猪。
  “沼液、沼渣作农作物肥料,仅这一项,每年就能省下万余元,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保护了环境。”陈宗明说,由于上市早、无化肥和农药残留,生产的蔬菜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市场上十分畅销。“一个沼气池就带动起了一条生态产业链,既有效利用了资源,还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农场这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因种养技术先进、肉菜品质优良,该农场先后被认定为安徽省“徽姑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用实践基地,并于2019年成为“合肥都市圈共建蔬菜基地”,实现了优质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直供。
  每到周末,一些顾客到这里采摘、垂钓,观赏田园风光,农场实现了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如今这里已成为大关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项目。
  高效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还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从小在王集村长大的邢爱林感慨,以前农村没什么产业,人们大多“逃离”乡村前往城市打工。如今不一样了,随着家乡新型农业的发展,从事农业工作也是一个很酷的职业。他说:“过去种植靠经验,现在种植看数据,有了农业‘高科技’,我们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也能种好菜了。”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68岁村民邢丹凤,如今成了基地的“工人”。看着大棚内丰收的西瓜,她说,这些西瓜是她和其他几名村民将西瓜幼苗放在培养膜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地里的,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后,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种植西瓜,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5年来,该农场先后吸纳务工农民近50人,人均年工资收入达3万元左右。
  随着王集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常态化开展,也在不断扩大着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村庄美了,配套设施完善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逆行’回到农村。”卢正泽说,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以养殖业、种植业为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胡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