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文化

程岭茶馆:乡村“上新”群众精神家园

  茶馆,有的地方也称茶楼、茶坊、茶社。自古至今,宿松县程岭乡的茶馆就特别多。每天清晨,茶馆是程岭乡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个饮茶场所,也是一个公共交际场所,人们在此品茶聊天。程岭的茶馆,最早可追溯到距今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
  南宋时,浙江人汪革来到程岭乡麻地坡地区,烧炭冶铁,给当地带来铁业兴隆,商贾繁盛。麻地坡南边有条沿湖古道,路过挑担的、推车的难免腹饥口渴,便时常有人讨水喝。有心人发觉了这一商机,就在古道边搭草棚售卖散茶,瓜子、花生之类。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些人就在草棚四周插上干芦苇,涂上泥巴,陈设土灶、瓦缸、陶壶、粗大碗、一张桌子、四五条板凳,这就是最早的程岭茶馆。一花引来百花开,后来多家茶馆和店铺应时而生,这就形成了程岭街的雏形。
  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不少外姓人来到程岭地区定居,他们想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茶馆就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因此,茶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居民休闲交流的平台。四条板凳围张方桌,一室摆五六张桌子,通常座无虚席。大家最大的乐趣就是讲故事、评故事。什么王家打地基挖出了一坛碎银;李麻子儿子娶了个漂亮媳妇……时而引来一堂哄笑,时而热评争得面红耳赤。
  程岭茶馆到了清朝增设了雅座。雅座在主厅旁的厢房,小巧得刚好摆放一张八仙桌,加四把椅子。桌子上摆着雪枣、麻元、贡糕、瓜子。一般要事先预约,主顾大多是洽谈生意的客商,处理纠纷的族长,有声望的士绅。雅座是块招牌,主顾的地位越高,茶馆的名气就越大!
  民国时期,程岭茶馆呈现了一些民主气息。茶客们长辫子剪了,腋下布扣的长袍子少了。只有头顶上的尼毡帽、瓜皮帽、麦草帽显示着各自身份。有趣的是当时妇女也成了茶馆座上宾。那时民间纠纷基本上在茶馆里处理。程序是先由申诉人陈述事件的原委经过,再由被诉方补充说明,然后茶馆里所有茶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一番,讲桌子面上的话,依据是天理、国法、人情三者兼顾。
  新中国成立后,程岭一带人口稠密,上茶馆成了男女老少上午必修课。浓茶几经加开淡如水,在交谈中也放松了身心,邻里摩擦、家庭纷争……同时淡化成一杯清凉的茶水。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条件提高,卫生习惯改善,大多数人不用茶馆茶叶,不用公共杯子,只用茶馆开水。自带着精美的玻璃杯,放着自己喜爱的黄山毛峰,或铁观音,或碧螺春……海阔天空地攀谈着。有的夸耀孙辈读博读硕;有的谈点旅游观感;有的畅谈国际国内大事,脸上都洋溢幸福的笑容。
  程岭乡村民石启保,在集镇开民间茶馆已经有30余年了,茶客们每天清晨五六点从周边村庄出发,赶到他的茶馆聚集,聊天喝茶,听鼓书,生活丰富多彩,怡然自得。日前,程岭大鼓书的新传承人们还将法治元素融入到大鼓书中,在石启保的茶馆设立“鼓书唱台”,定时说唱法治鼓书,使群众在观看文艺作品中接受法治教育。
  近年来,程岭乡结合地域乡情,进一步整合各村现有的农家书屋资源,以茶馆为传播阵地,以公共图书服务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大鼓书说唱等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探索开设公益书香茶馆。
  乡党委政府积极支持茶馆发展,拨款筹钱,建成一个占地260平方米的高规格的书香茶室,室内可摆放茶桌十来张,容纳顾客百余人。另外还增设室内健身中心、室内小舞台、室内小剧场等多功能活动室。功能室四周增设党史学习栏,政策宣传栏,乡贤事迹宣传栏,当地历史文化宣传栏。书香茶馆外建成人民大舞台和群众文体广场。
  “读书品茶、了解政策、听评戏曲……如今,茶馆正越来越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程岭乡文化站站长石玉琴说。
  全媒体记者 唐飞通讯员 石玉琴 江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