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小修小补”也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疫情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人们对烟火气的渴望持续释放。前阵子,一句“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又勾起了网友们对便利生活的向往。
  记忆里,“小修小补”是路边阿姨的飞针走线,是巷子里行走的一声吆喝,是街角钉鞋跟的叮当作响……
  仔细寻找,现代化的城市里,他们踪影仍在:市集中心的小门店,能修能补能配匙,可谓行行都行;路口的小亭子虽然不常开,一个电话,师傅们立等就出现;“隐身”于网络的师傅们,灵活接单很活跃——师傅仍在,说明“小修小补”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依旧有市场。
  只是,“小修小补”多藏身于老旧小区,即便网上下单,总不如小区附近有个固定的修补点来的方便。城市在发展,支个流动摊“打游击”,又会陷入城市管理的“治乱循环”,也并非呼唤“回归”的初衷。“小修小补”也需要与时俱进。
  一些试点地区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小修小补”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以“集成”的形式“重现江湖”。
  南京、杭州等地就有社区联合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招募“小修小补”的手艺人,定期举办公益活动或便民集市。也有社区在市井集市辟出一块“工坊”,集成配钥匙、修车、修鞋、修伞、磨刀等多种便民服务。还有一些地方,“小修小补”嫁接进了大型商超或便利店,在原有业态外引入“新单元”,实现“一店多能”。也有数字化建设起跑早的城市,将“小修小补”的定位嵌入本地生活小程序,市民可根据需要实时查询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能到达的各类服务点。
  “小修小补”的回归,不仅是对怀念“烟火气”的适时回应,也是托举民生之举,更有助于城市商业格局的分层分类。
  “回归”看似容易,“规范有序”地做起来还面临着不少难点。
  比如,对有的社区居民来说,配钥匙可能“非刚需”,“小修小补”的业态或许就得考虑引进智能锁维修等新式服务。
  “组团”出现还不够,还要“缺什么、补什么”。说到底,“一圈一策”需要我们关注每个社区的差异化需求,也要尊重市场的选择。这才是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的真意。李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