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月光城

龙南客家围屋

  早就听说赣南是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摇篮,居民中95%以上是客家人。不知从哪个朝代起,黄河两岸的先民背井离乡,选择赣南作为聚居点与中转站,因而,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学者,都把赣南称为客家人的发祥地。赣南共有18个县,我只去过龙南。
  客家人要在异地生存,首当其冲的,是居者有其屋,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在赣南,大约有千座明清时代的客家围屋保存了下来,它们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地处赣南之南的龙南,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据说有376座,由于来去匆匆,我只能取一瓢饮,先后瞻仰了最具代表性的燕冀围与关西新围——说实话,我不敢用“参观”一词,那样未免轻薄,我必须禀持朝圣的情怀,来面对伟大的历史遗存。
  杨村的燕冀围,是赖氏家族聚居的场所。围高14.3米,相当于现代四层楼的建筑高度,实际上,它就是一组四层围合式建筑物。围长41.5米,宽31.8米。除外墙的底部用石块垒砌外,其余的是传统的砖木结构,没有雕梁画栋,更谈不上夸奢斗侈,连木材都一律选用当地盛产的杉木,着眼于经久耐用。周边还有几幢规模小得多的围屋,形成拱卫。据介绍,燕翼围于顺治七年(1650)备料动工,祖孙三代荜路蓝缕,历时27年方才完工。建成后的燕翼围,对外是碉堡,对内是民居,虽说防御性统驭实用性,然而通风、采光、排水、防火等方面,也都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围屋的正门上方,刻有“燕翼围”三字,“燕翼”二字源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大意是:欲传其子孙之谋,而燕安辅翼其子耳。)选用“燕翼”二字时,又对其中的笔划巧作变异,庶使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关西新围就像一部传奇,所有令人叫绝的故事,都跟一个叫徐老四的人联系在一起,而这位徐老四正是这座庄园的主人。徐老四经营木材生意,他通过水路,将南方的优质杉木,运往长江以北。我的故乡六安,位于北纬31.5度,这个纬度,是杉树生长的边际线,它可以成活,但二十年也只能长到一人多高,偏偏建筑与寿材这两项又离不开杉木。江西的杉木通过江河放排筏漂过来,因而六安人便称江西的杉木为“河木”,说不定故乡现存的某些古建筑的梁柱,就是徐老四的商品也未可知。生意越做越大,徐老四有了积蓄,于清嘉庆三年(1798)破土动工,修筑属于自己的围屋,他用了29年,至道光七年,占地7700平方米的关西新围横空出世。新围整体呈长方形,四座炮楼虎踞四角,围墙高10米,厚达1米。围内祠堂一,厅堂十八,屋舍百间,前后三进,五组排列,井然有序。
  燕翼围与关西新围的建筑年代相差148年,它们共同的建筑哲学是:防御、生存、发展。然而两者的建筑语言又各有特色。徐老四通过正门外一对精雕细刻的石狮,巧妙地表达了他对权力和女色的心倾神驰;而赖氏族长则通过闭合式大杂院的精细设计,流露出“善为子孙计”的深谋远虑。
  我在这两处围屋的里外,一面欣赏它们的独特建筑风格,一面推敲它们生动的建筑符号,我知道,这些风格与符号,都是无声的建筑语言,后人如果听懂它,并把它记录下来,必是一部厚重的书。这部书,彰显的是客家人的生命之美。
  古往而今,人们无不期盼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于是便有了南北各异的民居出现。围屋记载了客家人的悲欢离合,客家人的生存焦虑,客家人的欲望与理想。它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让我们倾听到沉重的历史步伐,也让我们感知客家人充盈的生命气息。程耀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