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语言风景
楹联是极可爱的文体,能让人喃喃吟咏或高声朗诵的尤其好。譬如我生活的杭州,以风光旖旎闻名天下,千百年来,除了湖光山色的晴好雨奇外,那画龙点睛般点缀其间的上千副绝妙楹联,让游人对西湖环水抱山的面面有情刻骨铭心。“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直到今日,仍时时使我忆起当年慷慨诵之的少年情怀。
楹联,俗称“对子”,从民间的“春联”发展到一种完备的文学艺术形式,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时光锤炼。作为汉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美文形式,楹联可以写景,可以抒情,也可以怀人。我喜欢楹联是因为它用字每有出人意料之处,很显现汉语的丰富性甚至神秘性,而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有一种字面上的对称美、声调上的韵律美,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意味深长。哪怕是再平常的话,对到一起也会倏地生出火花,鲜亮起来,真是神奇。
虽说前人佳作仍在为西湖增辉,但懂楹联的人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很多大学生,甚至都不会读那些没有句读的楹联,一些教中文、语言方面的年轻教授、副教授更是连平仄都不懂。在这个流行文字快餐的时代,我也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参与到楹联创作中去,只是因为前两年的某一天,见有报道说近年来随着西湖新景点的不断开发,很多亭台楼阁都需要楹联的点缀,但征集来的楹联佳作却不多,而偌大杭城,能创作高水平楹联的作者屈指可数云云,读后不觉心动。我闲暇时喜欢写点旧诗词,对楹联也就不至于太无知,心想既然楹联创作后继乏人,那我何不一试?
其时杭州一个区的旅游部门,正在京杭大运河上打造一艘用作餐饮的仿古画舫,高达三层,雕梁画栋,需要不少楹联。浙江省楹联研究会的王翼奇先生,受邀承担这一文化工程,蒙其关照,我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撰了“舟中卷幔花为壁;水上开樽月满楼”“有客凭栏,满目云天多少事;几人打桨,一河烟雨古今情”等六副楹联;紧接着又为杭州黄龙吐翠景区撰了“春来如梦,秋来如醉;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牌坊联,均获选用。这极大地鼓舞了我的信心。
我的一些师友告诉我,楹联向被称为炎黄子孙名片,我的理解是,楹联是在严格的限制中做出“无限”意义的,正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得很多年前,每逢春节,我总喜欢拿个本子到处转悠,看到人家门上的春联好,就抄记下来。有次在一户人家用以养猪的茅屋门上,看到贴着“闻鸡起舞”的斗方,我想象着那些脑满肠肥的猪,每天清早闻鸡即起,颤巍巍满猪圈操练不已的场景,不觉十分快活。可惜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家张贴的多为印刷好的春联,千篇一律,很是无趣。也有让人高兴的,近几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的高考恢复了对楹联知识的考查,因为这毕竟是中国语言的一道好风景。
楹联,俗称“对子”,从民间的“春联”发展到一种完备的文学艺术形式,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时光锤炼。作为汉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美文形式,楹联可以写景,可以抒情,也可以怀人。我喜欢楹联是因为它用字每有出人意料之处,很显现汉语的丰富性甚至神秘性,而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有一种字面上的对称美、声调上的韵律美,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意味深长。哪怕是再平常的话,对到一起也会倏地生出火花,鲜亮起来,真是神奇。
虽说前人佳作仍在为西湖增辉,但懂楹联的人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很多大学生,甚至都不会读那些没有句读的楹联,一些教中文、语言方面的年轻教授、副教授更是连平仄都不懂。在这个流行文字快餐的时代,我也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参与到楹联创作中去,只是因为前两年的某一天,见有报道说近年来随着西湖新景点的不断开发,很多亭台楼阁都需要楹联的点缀,但征集来的楹联佳作却不多,而偌大杭城,能创作高水平楹联的作者屈指可数云云,读后不觉心动。我闲暇时喜欢写点旧诗词,对楹联也就不至于太无知,心想既然楹联创作后继乏人,那我何不一试?
其时杭州一个区的旅游部门,正在京杭大运河上打造一艘用作餐饮的仿古画舫,高达三层,雕梁画栋,需要不少楹联。浙江省楹联研究会的王翼奇先生,受邀承担这一文化工程,蒙其关照,我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撰了“舟中卷幔花为壁;水上开樽月满楼”“有客凭栏,满目云天多少事;几人打桨,一河烟雨古今情”等六副楹联;紧接着又为杭州黄龙吐翠景区撰了“春来如梦,秋来如醉;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牌坊联,均获选用。这极大地鼓舞了我的信心。
我的一些师友告诉我,楹联向被称为炎黄子孙名片,我的理解是,楹联是在严格的限制中做出“无限”意义的,正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得很多年前,每逢春节,我总喜欢拿个本子到处转悠,看到人家门上的春联好,就抄记下来。有次在一户人家用以养猪的茅屋门上,看到贴着“闻鸡起舞”的斗方,我想象着那些脑满肠肥的猪,每天清早闻鸡即起,颤巍巍满猪圈操练不已的场景,不觉十分快活。可惜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家张贴的多为印刷好的春联,千篇一律,很是无趣。也有让人高兴的,近几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的高考恢复了对楹联知识的考查,因为这毕竟是中国语言的一道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