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副刊

一日有雨

  昨日午后起,一直在下雨,听不到雨声,被船尾轰鸣盖住了。傍晚起灯,海上浪也大、风又急,光亮中见雨丝吹得歪歪斜斜不成线,乱纷纷慌慌张张扑下来,好像一场初冬的细雪。也许是手头在翻阅《水浒传》的缘故,中年心境再看这本书,哪有快意,看到的都是恩仇都是雪意都是江湖都是算计,常常不寒而栗,不能深究,不敢深究,不想深究。
  《水浒》只能浅读,深读乏味,处处凶险狡诈,最没个意思,浅读如睹传奇,有快意恩仇。《三国》切须深读,浅读只见热闹,不论究竟,不懂个中三昧,深读才识人心,通权谋,明历史。
  准备就寝,忽然觉出雨意。推门一看,原来雨大了,打得水花四溅,有故乡黄梅时节的沁凉感,又像烟雾缠绵的江南四月,天气的变幻令地脉也变了。再看海上,目力不过数丈,四周黑漆漆一团,不辨东西南北,只知上下左右。隔舱有人鼾声力透船板,与浪潮一拍一合。
  晨起随行一人钓得大红石斑鱼,目测足足四五斤重。鱼张嘴吞吐,翻卷身体,有难耐状,在一旁看着,心下一时恻然。心想这一灵性之物在海中不知道游行多少年,养得好一身肥膘精肉,到头来却祭了人的口腹。有人钓得两条寸长的石斑鱼,弃之不可惜,食来并无味,央其放生水中,人家同意了,方才轻巧巧将小鱼丢入海中,顷刻沉底头也不回地游走了。希望它此去经年,能有好命,悠游无虞,在这洋洋大海中颐养天年。
  欲上甘泉岛,风却大了,一时半会不得停歇,人难以靠近,遂起船又行,前往鸭公岛。有一时船身摇晃剧烈,卧靠床头还是觉得颠簸难耐,好在晃晃动动中沉沉睡了过去,醒来船已经停了,几个岛屿在望。
  早晨钓上岸的红石斑早已磔解成片,如雪似玉,有老象牙的色泽,以竹签擎了,蘸醋汁芥末食之。到底是鲜物,肉质新嫩细软,在舌尖有丝绸的光滑,还有凝脂一般的温润,淡淡的清甜弥漫唇齿,一时词穷,难以形容。晚清时王韬初到法国,见人食鱼片,活剥生吞,几难下筷子。三天后晨起,忍不住购得一盘,据案大嚼,觉得美妙。饮食之道,不执不贪不弃、随遇而安最好。万物为食,是天性,也是男女大欲所在。有人戒除荤腥,三餐茹素,固然心性了得,也不必以为肉食者全然鄙陋。
  下午天空飘雨,暑气尽消,肌肤觉出凉意。细雨潇潇落在船上,落在茫茫海域,水面波涌之外,又多了无数细密的涟漪,一小圈一小圈荡开。三两只海雕绕船飞行,在水上俯瞰觅食,几回俯冲,双爪落空,不得口食。有只白头黑躯的海雕一头扎进海里,在水面挣扎了片刻,以为它能捕获一只大鱼,岂料还是落空,那物怏怏起身飞走,貌有落魄恓惶状。海雕属于鹰一类猛禽,虽是懒懒飞着,也有昂藏气,王侯气。雨又下得大了,风卷着雨滴,砸在船舱上砰然有声。
附记
  雨中读《庐山游记》,是民国老版本。著书人当年所见亦此书,忽有亲近感。封面胡适先生亲笔题签,有一些俏皮有一些周正,真好看,说不出的雅气。文章更是朴实,娓娓道来,很平和很舒服随意地讲述时光的重量和日常,点滴中看到一个真实生动的人。写庐山雨,文字剔透如水滴露珠,淡淡的欣喜淡淡的美文:
  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青翠可爱。满山满谷都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
  胡先生有感而发的诗作也颇可喜,有烂熟之美: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游记中,胡适考据癖大发,替庐山一座塔作了四千字的考证。有人不喜欢胡适的考据,胡先生说,对他的《〈红楼梦〉考证》这样大生气,若读了这篇《庐山游记》,一定要气得胡子发抖了。相别多年,不知留了胡子没有,待下回见面时考证。
  胡适说:“我为什么要替《水浒传》作五万字的考证?我为什么要替庐山一个塔作四千字的考证?我要教人知道学问是平等的,思想是一贯的,一部小说同一部圣贤经传有同等的学问上的地位,一个塔的真伪同孙中山遗嘱的真伪有同等的考虑价值。肯疑问佛陀耶舍究竟到过庐山没有的人,方才肯疑问夏禹是神是人。有了不肯放过一个塔的真伪的思想习惯,方才敢疑上帝的有无。”
  胡适倡导平等,推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说文章第一要懂文法,第二要把意思表达出来。作诗是如此,作文也是如此。说他背了几千遍杜甫《秋兴八首》,总觉得有些句子是不通的,“闻道长安似弈棋”这一句就不通,下联“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这一联还可以;但接下去的“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就说到别的地方去了。胡适一辈子写白话文,古书也读得多。读其晚年谈话录,老先生随口议论古人古文章,真好看:
  明朝有前后七子的关系,归震川是以提倡古文运动而出名的。其实他的文章是很陋的,没有东西,没有见识,只是在那么一个小地方的浅陋的见识。在他同时代的钱谦益、顾亭林、黄宗羲、袁氏三兄弟(袁宏道等),甚至以后的袁枚,都比他写得好。钱牧斋书又读得多,比他高明得多。像王阳明,他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文章做得好。崔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都有东西,也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文章做得很好。他们都是有东西,有内容的。韩退之提倡作古文,往往也有不通的句子;他的学生皇甫湜、孙樵等,没有一个是通的。但白香山的文章就写通了,元微之也写通了。在唐宋八大家里,只有欧阳修、苏东坡两人是写通了。
  一辈子温煦的胡先生居然如此刚毅如此挑剔。胡适笔下总让人觉得熨帖、家常,有种温和的力量。前日读书,书中人到厨下拿出碗筷,托出三菜一汤,两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三碗菜是煎豆腐、鲜笋炒豆芽、草菇煮白菜,那汤则是咸菜豆瓣汤。虽是素菜,却也香气扑鼻。仿佛胡先生的文章滋味。
  年轻时候追求辞藻华美,追求幽静险僻怪异,现在作文,只想言之有物、明白清楚。
  日常里,读一点胡适,他的剔透我喜欢;也要读一点鲁迅。其文本有一种苦恼的、化不开的积郁。像独自一人翻过荒地走过原野,前面却是无人的冬日树林,天色阴暗,云是灰黑的,好像有一场寒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