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我们都是认真的!
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受到不少人追捧,脱口秀演员的现场吐槽越来越辛辣,尤其是随着赛制变化,为了给自己所在队伍抢夺冠军,脱口秀演员拿出绝技,吹拉弹唱都给用上了。其实呀,这一幕早在古代就发生过了。
汉代吐槽大会段子高级,舍得放梗
现代的《吐槽大会》有个特点,就是主咖坐在“宝座”上,一群脱口秀演员吐槽主咖,主咖不能生气,就算是再难听的吐槽,也只能笑着应对。
时间久了,观众们对节目的新鲜感渐渐降低。为了节目效果,吐槽大会不再拘泥于原本的赛制,上场吐槽的脱口秀演员们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某脱口秀演员,他最擅长边弹吉他边吐槽,往往他一出场,气氛立刻就被带动起来。其实他的这个表现形式在秦汉时期被称之为“说唱”。秦汉时期,说唱也是正规职业,即“俳优”。“俳”表示诙谐滑稽的表演,“优”代表的是演员。“俳优”,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以言语技能见长、表演夸张滑稽的男性艺人。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就是典型的俳优形象。他打扮俏皮滑稽,左臂抱着一个圆鼓,右臂高高扬起鼓槌,显然这是在工作中的俳优。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东汉击鼓说唱俑真实存在过,他边敲圆鼓边说唱,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吐槽现场?
秦汉时期的俳优吐槽,可真是全场炸裂。比如有个俳优叫优旃,本是秦国人,秦二世被杀后,他归顺了汉朝。优旃吐槽非常舍得“放梗”,段子非常高级,甚至现场发挥,还能拉上群演。
早在秦始皇时期,某天宫中设宴款待,不巧下起暴雨,侍卫们却只能淋雨站岗,这不是现成的吐槽素材么?优旃跟侍卫们商量:“假如你们不想淋雨站岗,一会儿我叫你们,一定要大声回答我。”侍卫们自然是答应了。优旃去了酒宴,见大臣都在给秦始皇祝酒,于是他靠近栏杆大声喊:“侍卫们!”侍卫们立刻答应“有”,优旃开始吐槽:“你们这些侍卫长得这么高大,却没实际好处,最多也就是有幸露天淋雨。我们这些天生身材短粗的人却可以在大殿内休息,人生真是一场戏……”坐在主咖位上的秦始皇脸上挂不住,毕竟这吐槽得实在是狠,于是他准许侍卫们减半值班,轮流换岗。
对优旃如此高级且有内涵的吐槽段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赞:“善为笑言,然合於大道。”不是为吐槽而吐槽,而是在吐槽中蕴含大道理,为他人解决问题。
宋代吐槽大会演员都是兼职,广告植入够“硬”
宋代的吐槽大会,表现形式真是多,毕竟宋代人最喜欢发明创造,尤其是上场的脱口秀演员,完全打破之前的条条框框。舞台上不再是男脱口秀的天下,许多女性也参与,被称之为“说话伎艺”。这些脱口秀演员们还不是专职,他们在舞台之外,还有自己的职业,或是光鲜的社会地位。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以及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就记载了一大串北宋汴京的说话伎艺名家。此时有人要吐槽了:花名册有啥好看?看一个人的名字没意思,但一大群人组成的名字就有意思多了。比如有的名家叫“周大辩(和尚,一作春辩)”“戴书生”“陆进士”“陈小娘子”“酒李一郎”“铁刷汤”“猪儿头”“江鱼头”……从名字里可以看出,在宋代喜欢“说话”的百姓可真多,有书生、和尚、人妻、官员、卖酒的、卖猪的、卖鱼的……各行各业人都有,这群人在一个舞台上吐槽,还怕没内容?还怕没有“爆梗”?恐怕台下的观众“灯”都得拍烂了!
与现代的吐槽大会一样,宋代的脱口秀演员上场前也得先写稿子,也就是“话本”。话本的创作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先根据流传的故事,整理成话本,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再揣摩现场观众的心理与反应,重新加工,最后创作为节目的脚本。另一种与现代的吐槽大会完全接近,宋代的吐槽大会也有编剧组,叫“书会”,专门为脱口秀演员编写话本,根据当代的新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写成话本,脱口秀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在这个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再好笑的段子,再爆的梗,听多了也会麻木。这时,必须有广告植入。现在看吐槽大会,有时忽然强行插入一段广告,也能成为爆笑的梗。宋代人也深谙此道。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记载:“且借歌伎之演出,以促销货物”,“自景定以来,诸酒库设法卖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数内,拣择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宛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开吐槽大会就好好吐槽呗,还要强行植入广告,但是架不住观众吃这套。
宋代的吐槽大会“说话”内容丰富,倒是为当时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素材,而戏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也被说话艺人吸收借鉴到了表演中。难怪王国维评:“此种说话,以叙事为主,与滑稽戏之但托故事者迥异。其发达之迹,虽略与戏曲平行;而后世戏剧之题目,多取诸此,其结构亦多依仿为之,所以资戏剧之发达者,实不少也。”
明末清初的吐槽大王柳敬亭一票难求
在宋代吐槽大会“说话”艺术的影响下,明清两代的吐槽大会越办越红火,体现在一些明清小说里,常有描写吐槽大会的情节,比如《挂枝儿》《客座赘语》《儿女英雄传》《水浒全传》等等。小说中不仅写了吐槽大会的氛围、演员的表演,甚至还写了观众与演员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个脱口秀演员,表演场场精彩,句句爆梗,被当时的文人墨客写在不同文学作品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柳敬亭。
柳敬亭处在明末清初,外号“柳麻子”。据史料记载,其实柳敬亭不姓柳,他是因为年少时刁钻古怪不讲理,触犯刑法,为了逃命,所以改姓,他原本该叫“曹麻子”。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了一篇小品文《柳敬亭说书》,吴伟业、黄宗羲为他写了传记《柳敬亭传》,阎尔梅写了《柳麻子小说行》,朱一是写了《听柳生敬亭词话》,余怀在《板桥杂记》中也写到了他……看来柳敬亭的确专业、有观众缘。
据载,柳敬亭在南京爆火,一天只演一场,票价一两银子,即使再有身份地位的人,想看柳敬亭的表演也得提前十天预约,可谓一票难求。大概是一线脱口秀演员,柳敬亭吐槽大会的专场对观众要求很高,众人必须安静地听,如果发现有人窃窃私语、打哈欠、伸懒腰、脸上露出倦怠感,柳敬亭立刻停止表演。脾气这么大,为何场场爆满?因为柳敬亭的专场确实精彩,他说书能说得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特别有场景感,几乎是沉浸式体验,他吐槽现实生活,也能做到句句扎心,针针见血。
最关键的是,柳敬亭足够有态度、有胆识。他深爱着故国,对很多事都有着坚定的选择,这也是为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愿与他交好,并写诗文称赞他的原因。
最经典的一场表演莫过于当年柳敬亭刚到武昌拜见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认为柳敬亭不过是江湖艺人,从军对他来说有点遥远,但左良玉还是给了柳敬亭机会。左良玉为了试探柳敬亭的胆量,密令手下人在宴会的军幕中排列手执长刀的士兵。看着台下明晃晃的钢刀,柳敬亭照样开怀畅饮,谈笑自如,于是左良玉也成为了柳敬亭的粉丝,把他留在军幕中,与他谈论《三国》《水浒》中的谋 略 。柳敬亭为左良玉出谋划策,深得左良玉信任,后来左良玉病故 于 军中,军队迅速解体,柳敬亭再度重操旧业,做“吐槽大王”。虽然后来柳敬亭的晚景凄凉,可作为脱口秀演员,一个艺人,柳敬亭得到如此之多的赞誉,应该也是无憾了吧!
吐槽宝典《笑林广记》数百年不断升级扩充
让你吐槽有梗,让你场场爆笑,作为资深的吐槽大会观众,《笑林广记》是必备书籍!这是一部古代笑话集,作者的名字很“非主流”,居然叫“游戏主人”。这本吐槽宝典是民间笑话的集大成 者,刻本最早见于宋代,元、明、清三代让这本书的内容不断扩充,并且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刻本。
这本《笑林广记》都写了啥?为何会被称之为“吐槽宝典”?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以“请客”这个话题作为主题,请客的那一方作为被吐槽的对象,《笑林广记》在“留茶”这一集里吐槽得特别狠。说有个人留客人喝茶,结果事先没做好准备,把客人留下后才发现没茶叶,就跑去邻居家借茶叶,邻居迟迟没把茶叶送来,此时水早已烧开,一直往外溢。为了不让水滚得太厉害,这人不断地往锅里加水,过了半天,锅里的水都倒满了,茶叶依然没送来。这人的老婆就说:“看来茶叶不会送来了,茶也喝不成了,要不请客人洗个澡吧。”
又比如“酒煮滚汤”这集,依然是以吐槽“请客”为主题。说是一个人很抠门,用淡酒招待客人,客人喝了一杯后,开始给主人拍彩虹屁,说:“您这府上的美食真多呀。”主人没反应过来:“菜还没上呢,你怎么知道我府上的菜好吃呢?”客人说:“别的不说,这个酒煮白开水,简直是妙极了!”
这些以日常生活作为吐槽的梗也就算了,作者连“谐音梗”都没放过。比如他在书中写道,说古代的一个小官在堂中坐着,不慎放屁了,他说了“爽利”两个字,结果众吏听成了“赏吏”,以为要发奖金,集体跪下大声说:“谢老爷赏!”这吐槽得可真是够可以了,也真是体现了从古至今的老百姓们无论搞什么,都不会忘了搞笑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吐槽大会原本只是为了讲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无奈又有趣的现象,以搞笑吐槽的方式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来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若是能像古人那样,既搞笑,又能在笑话中蕴含点人生道理,岂不是更好?文图来源:北京青年报
汉代吐槽大会段子高级,舍得放梗
现代的《吐槽大会》有个特点,就是主咖坐在“宝座”上,一群脱口秀演员吐槽主咖,主咖不能生气,就算是再难听的吐槽,也只能笑着应对。
时间久了,观众们对节目的新鲜感渐渐降低。为了节目效果,吐槽大会不再拘泥于原本的赛制,上场吐槽的脱口秀演员们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某脱口秀演员,他最擅长边弹吉他边吐槽,往往他一出场,气氛立刻就被带动起来。其实他的这个表现形式在秦汉时期被称之为“说唱”。秦汉时期,说唱也是正规职业,即“俳优”。“俳”表示诙谐滑稽的表演,“优”代表的是演员。“俳优”,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以言语技能见长、表演夸张滑稽的男性艺人。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就是典型的俳优形象。他打扮俏皮滑稽,左臂抱着一个圆鼓,右臂高高扬起鼓槌,显然这是在工作中的俳优。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东汉击鼓说唱俑真实存在过,他边敲圆鼓边说唱,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吐槽现场?
秦汉时期的俳优吐槽,可真是全场炸裂。比如有个俳优叫优旃,本是秦国人,秦二世被杀后,他归顺了汉朝。优旃吐槽非常舍得“放梗”,段子非常高级,甚至现场发挥,还能拉上群演。
早在秦始皇时期,某天宫中设宴款待,不巧下起暴雨,侍卫们却只能淋雨站岗,这不是现成的吐槽素材么?优旃跟侍卫们商量:“假如你们不想淋雨站岗,一会儿我叫你们,一定要大声回答我。”侍卫们自然是答应了。优旃去了酒宴,见大臣都在给秦始皇祝酒,于是他靠近栏杆大声喊:“侍卫们!”侍卫们立刻答应“有”,优旃开始吐槽:“你们这些侍卫长得这么高大,却没实际好处,最多也就是有幸露天淋雨。我们这些天生身材短粗的人却可以在大殿内休息,人生真是一场戏……”坐在主咖位上的秦始皇脸上挂不住,毕竟这吐槽得实在是狠,于是他准许侍卫们减半值班,轮流换岗。
对优旃如此高级且有内涵的吐槽段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赞:“善为笑言,然合於大道。”不是为吐槽而吐槽,而是在吐槽中蕴含大道理,为他人解决问题。
宋代吐槽大会演员都是兼职,广告植入够“硬”
宋代的吐槽大会,表现形式真是多,毕竟宋代人最喜欢发明创造,尤其是上场的脱口秀演员,完全打破之前的条条框框。舞台上不再是男脱口秀的天下,许多女性也参与,被称之为“说话伎艺”。这些脱口秀演员们还不是专职,他们在舞台之外,还有自己的职业,或是光鲜的社会地位。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以及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就记载了一大串北宋汴京的说话伎艺名家。此时有人要吐槽了:花名册有啥好看?看一个人的名字没意思,但一大群人组成的名字就有意思多了。比如有的名家叫“周大辩(和尚,一作春辩)”“戴书生”“陆进士”“陈小娘子”“酒李一郎”“铁刷汤”“猪儿头”“江鱼头”……从名字里可以看出,在宋代喜欢“说话”的百姓可真多,有书生、和尚、人妻、官员、卖酒的、卖猪的、卖鱼的……各行各业人都有,这群人在一个舞台上吐槽,还怕没内容?还怕没有“爆梗”?恐怕台下的观众“灯”都得拍烂了!
与现代的吐槽大会一样,宋代的脱口秀演员上场前也得先写稿子,也就是“话本”。话本的创作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先根据流传的故事,整理成话本,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再揣摩现场观众的心理与反应,重新加工,最后创作为节目的脚本。另一种与现代的吐槽大会完全接近,宋代的吐槽大会也有编剧组,叫“书会”,专门为脱口秀演员编写话本,根据当代的新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写成话本,脱口秀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在这个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再好笑的段子,再爆的梗,听多了也会麻木。这时,必须有广告植入。现在看吐槽大会,有时忽然强行插入一段广告,也能成为爆笑的梗。宋代人也深谙此道。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记载:“且借歌伎之演出,以促销货物”,“自景定以来,诸酒库设法卖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数内,拣择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宛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开吐槽大会就好好吐槽呗,还要强行植入广告,但是架不住观众吃这套。
宋代的吐槽大会“说话”内容丰富,倒是为当时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素材,而戏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也被说话艺人吸收借鉴到了表演中。难怪王国维评:“此种说话,以叙事为主,与滑稽戏之但托故事者迥异。其发达之迹,虽略与戏曲平行;而后世戏剧之题目,多取诸此,其结构亦多依仿为之,所以资戏剧之发达者,实不少也。”
明末清初的吐槽大王柳敬亭一票难求
在宋代吐槽大会“说话”艺术的影响下,明清两代的吐槽大会越办越红火,体现在一些明清小说里,常有描写吐槽大会的情节,比如《挂枝儿》《客座赘语》《儿女英雄传》《水浒全传》等等。小说中不仅写了吐槽大会的氛围、演员的表演,甚至还写了观众与演员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个脱口秀演员,表演场场精彩,句句爆梗,被当时的文人墨客写在不同文学作品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柳敬亭。
柳敬亭处在明末清初,外号“柳麻子”。据史料记载,其实柳敬亭不姓柳,他是因为年少时刁钻古怪不讲理,触犯刑法,为了逃命,所以改姓,他原本该叫“曹麻子”。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了一篇小品文《柳敬亭说书》,吴伟业、黄宗羲为他写了传记《柳敬亭传》,阎尔梅写了《柳麻子小说行》,朱一是写了《听柳生敬亭词话》,余怀在《板桥杂记》中也写到了他……看来柳敬亭的确专业、有观众缘。
据载,柳敬亭在南京爆火,一天只演一场,票价一两银子,即使再有身份地位的人,想看柳敬亭的表演也得提前十天预约,可谓一票难求。大概是一线脱口秀演员,柳敬亭吐槽大会的专场对观众要求很高,众人必须安静地听,如果发现有人窃窃私语、打哈欠、伸懒腰、脸上露出倦怠感,柳敬亭立刻停止表演。脾气这么大,为何场场爆满?因为柳敬亭的专场确实精彩,他说书能说得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特别有场景感,几乎是沉浸式体验,他吐槽现实生活,也能做到句句扎心,针针见血。
最关键的是,柳敬亭足够有态度、有胆识。他深爱着故国,对很多事都有着坚定的选择,这也是为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愿与他交好,并写诗文称赞他的原因。
最经典的一场表演莫过于当年柳敬亭刚到武昌拜见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认为柳敬亭不过是江湖艺人,从军对他来说有点遥远,但左良玉还是给了柳敬亭机会。左良玉为了试探柳敬亭的胆量,密令手下人在宴会的军幕中排列手执长刀的士兵。看着台下明晃晃的钢刀,柳敬亭照样开怀畅饮,谈笑自如,于是左良玉也成为了柳敬亭的粉丝,把他留在军幕中,与他谈论《三国》《水浒》中的谋 略 。柳敬亭为左良玉出谋划策,深得左良玉信任,后来左良玉病故 于 军中,军队迅速解体,柳敬亭再度重操旧业,做“吐槽大王”。虽然后来柳敬亭的晚景凄凉,可作为脱口秀演员,一个艺人,柳敬亭得到如此之多的赞誉,应该也是无憾了吧!
吐槽宝典《笑林广记》数百年不断升级扩充
让你吐槽有梗,让你场场爆笑,作为资深的吐槽大会观众,《笑林广记》是必备书籍!这是一部古代笑话集,作者的名字很“非主流”,居然叫“游戏主人”。这本吐槽宝典是民间笑话的集大成 者,刻本最早见于宋代,元、明、清三代让这本书的内容不断扩充,并且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刻本。
这本《笑林广记》都写了啥?为何会被称之为“吐槽宝典”?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以“请客”这个话题作为主题,请客的那一方作为被吐槽的对象,《笑林广记》在“留茶”这一集里吐槽得特别狠。说有个人留客人喝茶,结果事先没做好准备,把客人留下后才发现没茶叶,就跑去邻居家借茶叶,邻居迟迟没把茶叶送来,此时水早已烧开,一直往外溢。为了不让水滚得太厉害,这人不断地往锅里加水,过了半天,锅里的水都倒满了,茶叶依然没送来。这人的老婆就说:“看来茶叶不会送来了,茶也喝不成了,要不请客人洗个澡吧。”
又比如“酒煮滚汤”这集,依然是以吐槽“请客”为主题。说是一个人很抠门,用淡酒招待客人,客人喝了一杯后,开始给主人拍彩虹屁,说:“您这府上的美食真多呀。”主人没反应过来:“菜还没上呢,你怎么知道我府上的菜好吃呢?”客人说:“别的不说,这个酒煮白开水,简直是妙极了!”
这些以日常生活作为吐槽的梗也就算了,作者连“谐音梗”都没放过。比如他在书中写道,说古代的一个小官在堂中坐着,不慎放屁了,他说了“爽利”两个字,结果众吏听成了“赏吏”,以为要发奖金,集体跪下大声说:“谢老爷赏!”这吐槽得可真是够可以了,也真是体现了从古至今的老百姓们无论搞什么,都不会忘了搞笑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吐槽大会原本只是为了讲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无奈又有趣的现象,以搞笑吐槽的方式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来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若是能像古人那样,既搞笑,又能在笑话中蕴含点人生道理,岂不是更好?文图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