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月光城

本版标题

寄语丰收节


  秋分到了。2018年以来,秋分这一天又增加了一份文化承载:这天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化历史悠长的国家,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以农民为主体或与农民有关的。纵观中国的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上天的敬畏,有的表达了对祖先及先贤先哲的尊重,有的则是表达了对未来美好富裕的期盼,更多的则是对农时节点的提醒。秋分就是这样的一天:它提示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日夜时间均等,日短夜长开始了,秋天至此一半;天气转凉了,对黄淮海小麦主产区来说,冬小麦最佳的播种季节到了。可见,节日、节气对农民还是很有用、很重要的。
  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过节和若干由农民创造的文化遗产一样,离农民越来越远了。过节是娱乐,城市欢于农村;过节是消费,城市大于农村;过节是仪式宣示,城市胜于农村。就连世代追求的年味,都开始到城市去闻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人民都把央视春晚作为年夜饭来品,就是典型的一例。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节日又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扯上了瓜葛。于是乎,各种名目繁多的节日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节不成镇,无节不成县,无节不成市。有桃花节,有梨花节,有馒头节,有饺子节,有登山节,有观潮节,还有纪念孙悟空的大圣节,有纪念唐僧的归元文化节。笔者在山东中部一个城市做过市长,这里就有一个蟋蟀节,与鲁北某县为此节争夺正宗,你叫中国蟋蟀节,我就叫中华蟋蟀节;你叫全国,我叫国际;你电视直播,我网络同传。为了一个小小的蛐蛐,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状态。全国办牡丹节的城市有几十家之多。安徽中部曾经有一个地级城市,在一个山崖上只有一棵牡丹,还年年举办牡丹文化节。这棵牡丹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奇迹般的挖掘:有云,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仙人洞看花》就是说的这棵牡丹;有云,这棵牡丹可知年景丰歉,测气候风云:花开多了,长江、巢湖水大,花开少了,长江、巢湖水少。
  我在安徽工作期间长时间主管农业、水利,长江水的大小是我时常挂心的事,搞得我也经常问问今年有几朵牡丹花开。说实在的,并不准确。2006年,安徽是一个很旱的年份,一年开了14朵,2013年开了18朵,2019年也开了10朵以上,但长江并无大水来临。这些不去管它,因为所有的这类节日本身就与其名字无多大关系,都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都是某长讲话,某长站台,都是商贾云集,新闻报道都是投资意向年年俱增,达x亿元xx亿元xxx亿元。全国、中华、国际,名头越来越大,排场越来越豪华,明星献艺有之,洋人站台有之,外国政要演讲有之,还有从外国留学生甚至俄罗斯的“倒爷”“倒妈”中租用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黑脸蛋的洋人充当外商,新鲜怪事多多,不一而足。但说真的,农民,最多扮演的是吃瓜群众,反而增加了一些天上掉下来的负担。十八大后,中央整顿此风,对节庆严加管理,限量,审批,不许领导干部违规站台,这样,有一些节就销声匿迹了。
  在压缩节庆的大背景下,2018年中央还批准了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报告,在每年的秋分这天,设立农民丰收节,可见其意义非同一般。对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过三农工作的管理者,为之亢奋,也很好奇:这是什么样的节?谁来过节?我询问我那些在农村的七姑八姨,至爱亲朋,他们都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询问那些仍在三农一线的战友同行,他们只说重要,不知所向。有说是庆丰收的,有说是重农耕的,有说是补空白的。在网络上搜索一下,也只是主管部门的典型活动和新闻媒体的例行报道。又要到秋分了,农民丰收节怎么过?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设立全国性节日,以中央机构名义公布,这本身就是中央对农民的关心,对农业的重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主席这一朴实语言,道出了我们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这个农民丰收节,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化承载,还有使命担当。我也谈谈对这个节日的希望。
  我希望,农民丰收节成为领导干部不忘出身、守望初心的节日。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农民实在是贡献太大太大了。我们的许多领导甚至大领导都出身农民,当过农民,借节日之际,身入农村,心向农民,回望初心,不改本色,可以增加对农民的情感,可以增添农民丰收的喜悦。
  我希望, 农民丰收节成为政府新政出台、普惠三农的节日。农民在奔小康的过程中有许多坎要过,很多坡要爬,政府的助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方面,每年都出台一些实惠、实招,增加节日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希望, 农民丰收节是提醒全社会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节日。有党的领导,有制度优势,有改革助力,有道路指引,我们的国家70年的发展,的确是“厉害了”。但是,农民增收很困难,农村服务很落后,农业丰收基础不牢固,这是基本国情。我们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基本特征和根本问题都离不开“农”字。这个节不是一个一般的职业节日,但愿它能提醒全社会都不忘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会更快些。
  我希望, 农民丰收节是给农民带来希望的节。农民是农业丰收的奋斗主体,也要成为农民丰收节的欢乐主体。中国农民比任何一个群体都容易满足。天有四时,地有丰歉,年年过节,都有希冀。但愿广大农民能在这样一个节庆中找到事业、家业的满足幸福,迈向未来的豪情、自信。赵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