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特别报道

1948年

战火中的新闻人砥砺前行越战越勇


  1947年12月,随着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岳西,报社一度转移到岳西县小河南六行堂(今属五河镇)。
  同月,王兆乾到桐城执行报社安排的采购和采访任务时,遭遇敌军“扫荡”。
  扛枪的是战士,提笔的也是战士。
  在转移中历尽艰险的王兆乾,在岳西县主簿园(今属主簿镇)再次见到方德时,听到了不幸的消息:报社在因“扫荡”转移时,遭遇敌二十五师,为避免物资落入敌手,同志们忍痛销毁了电台与电池等珍贵物资。
  在遭受如此重大损失后,虽然报社依然坚持油印出版过一段时间,但中共皖西区委考虑到反“扫荡”行军作战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最终作出了报纸暂停出版的决定。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向国民党军继续展开进攻,歼灭大量敌人,皖西军区同样如此。到了八九月,军区机关已经可以在一个地方住上两三天了。
  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的那个秋天,中共皖西区委决定恢复出版《皖西日报》,负责筹备工作的还是方德。不久后,《皖西日报》恢复出报,报社一度设在舒城县晓天。
  此时办报人才力量又充实了不少,不仅从部队里调来薛常进、汪玉堂等人,还有周绪中、邬效杰、高绪楷、胡晓肇、王健、马夜聆、何铃子等知识青年。
  不过硬件条件的改善并不明显,没有电台,也没有报话机,报社从军区情报科要来了一部三灯直流收音机,只能戴耳机收听,而且必须架上很高的天线才能收到短波波段的新华广播电台广播。
  在行军间隙学了一点速记的王兆乾,便担负起抄收新闻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让王兆乾印象最深的是1948年10月获知国民党新一军在东北被我军全歼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和王健当即用毛笔写成捷报张贴在晓天的街头,报纸也出了号外。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皖西解放区的情况自然更好了。就在这个冬天,报社印刷厂接到皖西行署供给处交办的新任务——设计并印制皖西流通券。皖西流通券是在皖西解放区内流通的准货币,共使用四个多月的时间。
  1949年1月,报社迁至六安毛坦厂。随后又搬到舒城县城、六安海峰中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