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文化

爱玩谐音梗的鱼

——宋影青釉双鱼纹瓷碗


  前段时间,有一男子举着鲤鱼旗在南京中山陵参观。此举,无论是现场,还是在网上,都引发了广泛质疑。
  怎么?这鲤鱼还成日本特产了,不能用了?当然不是!人们质疑的核心点,不在于鲤鱼,甚至不在于鲤鱼旗,而在于鲤鱼旗的日式风格。他要是举着一面绘有糖醋鲤鱼、西湖鲤鱼的旗帜,大约不会有人吐口水,吞口水就有……
  说到鱼,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鱼的100种做法》……呃,不对,是《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就讲到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中国人都知道,在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难说日本的鲤鱼旗与此无关。
  其实,包括鲤鱼在内的各种鱼,一直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符号,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有多悠久呢?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拙朴的鱼纹图案;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
  对鱼的热爱,如是传承了数千年。就拿我们安庆来说,一直有一个年俗,就是在年夜饭上,必然会有一道菜名为“听话鱼”。虽然这鱼是熟的,可以吃的,但却不能吃,起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是不能吃的。看菜名就知道,人家是带着任务上餐桌的,是专门来“听话”的——过年嘛,多说吉祥话,少说孬话。现在这个年俗逐渐消失了,知道这事的人,估计不会太年轻……
  原始人为什么喜爱鱼呢?考虑到咱也不能找个原始人采访一下,只能估摸着猜呗。猜想一下,大约有两个来源。首先,可能是动物崇拜:鱼这种动物,既特别能生,又特别能活,生活大赢家了属于是。再者,可能是反映生活:特别能生、活的鱼,毕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农业还不发达的时候,为了干饭而工作的生活,不就是渔猎嘛。
  后来啊,人类小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了,这琢磨的事也就多了,琢磨来琢磨去,就给鱼琢磨出许多新的寓意。
  比如“鱼钥”,就是鱼形的锁钥。和我一个朝代的欧阳修大师有诗云:“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锁为什么要制成鱼形呢?因为鱼的眼睛,日夜不闭,所以古人估摸着,鱼形的锁兴许更加防盗……其实,还是表达一下美好的愿望。
  说起表达美好愿望,就不得不提咱们熟悉的谐音梗了。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听话鱼”,为什么安庆人不用“听话鸡”“听话鸭”“听话猪”“听话牛”呢?当然,鱼这个头比较适合是个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图个年年有“鱼”。
  不只是安庆人,自古以来国人都热衷谐音梗,在陶瓷纹饰上,这点就表现的很明显。因此,鱼纹自然成了常见的陶瓷纹饰:“鲤鱼”谐音“利余”;“金鱼”则谐音“金玉”;“鲶鱼”谐音“年余”……
  至于本文物,纹饰同样充满寓意:双鱼纹和水波纹组合,可以寓意“鱼水之情”,可以寓意“相濡以沫”,反正都是好寓意,就看您需要什么样的寓意了。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鱼。本文物的工艺水准、艺术价值怎么样呢?这么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家来夸吧!
  专家说文物:
  “这件宋影青釉双鱼纹瓷碗,于1993年在岳西县中关乡月亮塘屋后古墓出土。”岳西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陈惠荣介绍说,该文物盖口径18厘米,底径6厘米,高4.3厘米,重0.25千克。芒口,浅腹,细圈足,碗底暗刻双鱼纹。胎质极薄,可透光见影,釉色呈淡青色,明澈莹亮,恰似“千峰碧波翠色来”,光润如玉,美艳绝仑,是影青瓷中的精品。
  陈惠荣说,此器物为宋瓷典型之一,胎薄如纸,釉色天青,芒口覆烧工艺。内腹仍以六瓣出筋手工拉坯成型工艺。器型端庄规整,如纸薄胎烧制能毫无变形,其烧成火候极难把握。釉色均匀艳羡,无丝毫斑驳,当为上乘水平。“更为难得的是碗底暗刻双鱼,首尾相随,如见水波随鱼而动,令人叫绝。在鉴赏极品美器之余,我们更能领略到宋人高雅的审美观。”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徐进群